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5页雷店高中2011年秋季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C.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B.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4、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5、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行省制D.科举制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B.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C.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7、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扯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8、“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B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9、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10、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11、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廖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12、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一败一胜,导致其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B.两次战争发生时国际环境及形势不同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13、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2页共5页14、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令两岸人民感动至深的诗。他写道: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A.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民众的主流B.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同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D.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15、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该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A.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B.两极格局的形成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冷战政策”的出笼16、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17、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B.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18、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B.确立皇帝制度C.置“三公”“九卿”D.全国郡县化19、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20、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奖励设厂和废科举兴学堂这些措施,在客观上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这件事,虽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但它对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毕竟不能小看。在各省设立的咨议局也使当地士绅多一点发发议论的权利,受到一点初步的民主训练。一九○八年的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死前两个多月,清政府公布了一个《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它的第一条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条是:“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它规定: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陆海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等大权,全握在君主一人手中。——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武昌革命是由新军先发,谘议局附从,继起各省,大致相同。新军所恃的是实力,谘议局凭藉的是政治社会声望。谘议局议员一向多属立宪派,张謇领导的一支较为温和,梁启超领导的一支较为急进,声势较张謇为大。张謇与袁世凯为近,希望他东山再出……三次国会请愿不成,横受摧残,梁派遂萌推翻现政府之念,相继与革命党合怍。湖北、湖南的革命运动是不可分的。策动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不少为湘籍。十月二十二日,焦达峰与陈作新在长沙实行响应……湘局渐趋稳定,武汉无后顾忧。与湖南同日起义的为陕西,参加者有新军,有陆军学生,有会党,有谘议局副议长……江西九江于十月二十四日起事,三十一日,南昌谘议局绅商及学界亦宣布独立。……山西太原于十月二十九日起事,谘议局推标统阎锡山为都督……十月二十七日,云南腾越独立,三十日昆明省城继起,领导人为新军协统湘人蔡锷……——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发表了宣言及章程,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五、实行男女平等;……七、提倡自主结婚;……十六、废跪拜之礼,以鞠躬、拱手代之;十七、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十八、废缠足、穿耳、敷脂粉之习;十九、不赌博;二十、在官时不受馈赠;……三十、衣饰宜崇质素;三十一、养成清洁之习惯;三十二、日常行动不得妨害公共卫生(如随处吐痰及随意抛掷污秽等事)……——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迁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历史变局。(5分)第3页共5页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驻英国大使道格拉斯说:“不予中国所需要的经济援助和建立正常的经济、金融关系,除非他们考虑具体的让步,这样更能让新政权认识到其对西方的依赖性。”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留在中国,维持商贸联系和在华企业以便影响中国朝着有益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是更为明智的。”——摘编自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二:英国企业的发源地和活动重心都在中国大陆或毗邻的香港,而美国大多数在华企业的根基仍在美国,在中国只从事“分支”性质的经营。——摘编自1949年11月13日《纽约时报》材料三:如果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公开宣布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则我亦应去电该国叫它派代表来华商谈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同时可能电文大意公布,发表消息,如此主动权仍然操在我手。——摘编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美英两国争论的焦点是什么?道格拉斯所谓“具体的让步”指的史什么?(3分)(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英两国对华政策产生差异的原因何在?(3分)(3)据说,当时美国对英国的对华态度表示惊讶和不满。导致美国这一表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时美英关系如何?(3分)(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美英不同的对华政策,中国分别采取了那些方针及措施?(3分)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秦武王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权。材料二:(唐太宗语)以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蹱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语录》(1)根据材料一,分析“三公”出现有何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2分)(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2分)(3)基于以上不同看法,唐太宗与明太祖采取了怎样措施?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3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3分)。第4页共5页雷店高中2011年秋季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答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7分)(2)(6分)(3)(5分)22、(1)(3分)(2)(3分)(3)(3分)(4)(3分)23、(1)(2分)(2)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