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1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试范围:考试说明指导意见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中共八大”、“‘文革’背景”、“徘徊中前进”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理论的意义: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及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文革”动乱时期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1、背景:①军事: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政治: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时间:1949年3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2地点:西柏坡内容: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确定党的总任务;③提出“两个务必”思想,强调加强党风建设。意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新中国建设做了重要准备。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京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②规定国旗、首都和国歌等;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了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②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四、新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确定新中国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3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虽都属于代议制的范畴,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第二,组织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②继续存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新的阶段: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长期以来各民族结成了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更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③各民族的民俗民情各不相同;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奋斗。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法律保障:宪法规定五大自治区及其成立时间: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各民族的发展。④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4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文化大革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文革”发动的背景:毛泽东错误的估计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形势,“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2、“文革”发动的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3、“文革”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1)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力受到践踏;2)由于“全面夺权”,司法部门瘫痪,社会秩序极端混乱;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4)中国共产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二、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党和国家的建设难以正常开展;②1978年底党的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全会的召开奠定基础。2、主要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4、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逐步加强;5、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①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②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加快步伐: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5历史任务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第三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构想的形成历史: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1981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2、构想的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主体:社会主义制度3、构想的价值:①“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尝试,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方针指导;②“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上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同时体现了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利益的灵活性,该构想符合港、澳、台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二、“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港、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香港问题的由来:时间条约被割或租借领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解决: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61990年全国人大会议起草并通过基本法;1997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2、澳门: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吏,开始了长期占据。1840年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殖民者占有澳门合法化。解决: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3、香港、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方面接受(关键);③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4、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20世纪世界史上重大事件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为国际社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