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1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试范围:考试说明指导意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改革和创新意识。“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改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其失败原因。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改革的艰难曲折,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专题导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赢得政权的初步巩固后,苏俄(联)即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到三十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为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苏联战胜法西斯势力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五十年代中期起到九十年代初,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体制改革,但都没有根本上的突破,体制日益僵化,制约社会进步,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给他国留下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2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主干知识梳理: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这些材料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严峻的形势?①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叛乱猖獗②经济状况恶劣③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项目主要内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3农业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不允许私人买卖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商业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劳动及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2、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4、评价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由材料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消极方面: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5、教训:①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经济社会,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冲击工农联盟。2、目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4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3、内容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工业国有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劳动及分配实行强制劳动及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国家资本主义:指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比较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①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国有到多种成分并存;②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③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按劳分配的工资制;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由直接到逐步过渡。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4、评价积极方面:①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②是列宁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尝试,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消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5识不足,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生产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作用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按劳分配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掌握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③发展商品经济;④按劳分配内容“左”倾错误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混乱内战后,特别是“战策”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背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点相似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进行体制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渡过危机,社会稳定;干预经济新手段生产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作用①②③④⑤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掌握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③发展商品经济④按劳分配内容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内战后,特别是“战策”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背景相似点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异同①经济运行出现问题,引发危机;②进行体制改革,但未改变所有制的主体;③采用新的经济管理方式;④取得突出成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6不同点:①经济管理:苏俄从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到采用市场运作,美国从完全市场运作到增加政府直接干预;②政策实施:苏俄用行政手段推行,美国用法律手段推行;③所有制关系:主体不同,苏俄部分改变,美国未发生改变;④内容:美国更广泛;⑤目的:苏俄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美国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样的启示?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5、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标准;6、要勇于创新同时要善于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四、苏联的成立1、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2、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芜,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全球通史》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开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纳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全球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7(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2分)(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材料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联)的重大意义。(4分)(4)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分)参考答案:(1)形势: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额包围封锁。(2分)原因:国内战争和外部武装干涉。(2分)(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分)(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