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周考第1页(共8页)2013—201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六次周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7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命题范围:必修一第一二章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从“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2.《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A.目的是“互防”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3.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5.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其理解不正确的是高二历史周考第2页(共8页)A.“政”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政”指秦之“暴政”C.“制”是指郡县制D.柳宗元的判断正确6.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唐朝科举考试考诗赋,宋朝则考“经义”,即仁义道德,演变到明朝,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八股取士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意在A.明朝政府希望通过八股文来选拔真正的人才B.明朝政府通过八股取士来加强对民众思想控制C.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7.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8.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有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B.封建制、大一统、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10.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11.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高二历史周考第3页(共8页)1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3.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4.《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1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17.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高二历史周考第4页(共8页)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18.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19.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史实的有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④《台湾1895》中李鸿章说出了“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士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与这一场面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1.《马关条约》签订后,某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说的会是A.我们(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B.在这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D.虽然我们以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也开过工厂,但这次开设工厂是合法化的,且更便利了22.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A.甲B.乙C.丙D.丁23.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B.它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成现实高二历史周考第5页(共8页)24.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25.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C.义和团运动中D.新文化运动中26.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D.八国联军27.1906年孙中山的演说中有:“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开明专制化呢,还是民主政治?……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再流第二次了。”这说明孙中山主张建立A.议会民主政体B.君主立宪政体C.议会君主政体D.君主专制政体28.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C.两者都建立了革命政党,创办了刊物D.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29.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0.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其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的举措是A.宣布主权在民B.规定国民权利C.实行三权分立D.实行责任内阁3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高二历史周考第6页(共8页)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中共的这一声明应发表在A.西安事变前B.八一三事变后C.洛川会议后D.九一八事变后32.《警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A.否定了科举制的作用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科举考试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33.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开放五个口岸B.要求设立公行C.规定五口通商D.中国自开商埠34.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已废除了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消费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①清政府继续实施闭关政策②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③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④鸦片输入大量增加削弱了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5.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