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照①②③④⑤⑥刺激ab甲==ab①ab③ab②下丘脑a过度紧张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血糖含量降低d寒冷环境①②③④高二生物期末综合测试题(三)(必修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C)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该实验证明尖端产生的物质是吲哚乙酸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2.(B)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处理: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上琼脂块;⑥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上用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左侧照光,保持直立生长的是①③B.①②可用于探究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C.若②④胚芽鞘向光弯曲,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D.⑤⑥给与右侧光照,⑤将不生长,⑥向光弯曲3.(B)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激素进行人工补充,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①生长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胰岛素④性激素A.①③B.③④C.②④D.②③4.(C)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A.②→①→②→③→②B.②→③→②→①→②C.③→②→①→③→②D.③→②→①→②→③5.(A)2007年5月,《新民晚报》消息: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A)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必需,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通过缓冲物质维持细胞内液pH的相对稳定属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范畴7.(B)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如右图)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8.(A)饮水过多时,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和调节机制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C.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D.垂体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9.(A)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效应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B.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D.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10.(B)当一个突然遇到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立即上升,使机体产生多种生理反应,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呼吸加强加快,心跳加快,糖元分解增多、血糖升高等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是机体的一种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肾上腺素迅速分泌,因为肾上腺是反射弧的效应器C.上述生理反应不利于机体提高对刺激的抵抗力D.血糖升高有利于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11.(B)生态学家高斯(Gause)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值。下列关于K值的描述,正确的是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B.若高斯当时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的是10个大草履虫,则K值会变大C.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近似D.相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有可能不同12.(A)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所有的鱼类是一个群落B.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地形无关D.稳定型的种群个体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13.(C)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群落演替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14.(B)利用飞机在桦树林中播撒一批云杉的种子,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云杉林最终取代桦树林。错误的说法是A.群落内部因素不影响群落的演替B.种间关系能够促进群落的演替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5.(A)有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小取样瓶(等距离固定)竹杆216.(B)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O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2,4-D)浓度(mol/L)O10—1510一1410一131O一121O—11生根平均值(条)2.03.87.29.415.120.3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促进桂花枝条扦插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O—11mol/LB.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D.相同浓度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17.(B)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m321000m3②淡水湖泊鲰鱼10000kg343600kg③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④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A.①B.②C.③D.④18.(C)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19.(B)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④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吸毒、血液三种途径传播⑤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20.(A)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40分。21.(A)(12分)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等条件中的增长。(2)B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其增长率的变化是。种群数量为时其增长率最大。(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22.(B)(24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关系。据图回答:(1)用图中字母和箭头写出该生态系统的捕食食物链:(2)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用图中字母表示)(3)该生态系统中F是,它的作用是。(4)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G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大气中CO2的来源有、和等。其中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CO2在大气中含量过高引起温室效应,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写两条)、。将选择题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高二生物期末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1-5ADAAD6-10DCCDC11-15ABCAB16-20BCCCD21.(16分)(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资源和空间;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3)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在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加。先增大再减小;K/2。(4)原因: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容纳量以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老鼠的抗药性增强)原则是降低环境容纳量22.(24分)(1)B→C→D→E(2)B(3)分解者将动植物残骸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6)CO2光合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大面积植树造林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