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第1页共7页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①说一个城市重要,我们说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考察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我们也是看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由此可见“文化”的举足轻重。不仅需抓物质文明,而且要抓精神文明;不仅需看一个人的穿戴打扮,而且要看他的心灵美丑,这是我们已经明白的道理。因此,重视文化与否,小到个人,大到都市,正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②文化人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回馈社会,是文化人的职责。文化人不能只表现个人一己的微不足道的喜怒哀乐,像飘荡在水中的一茎萍草那样靠水流冲刷出一丝哀婉的声息。它应该是一棵大树,阳光照耀着它,大地滋养着它,它奋发,结出一树硕果。或者像一株玉米,虽然只结一穗,也是籽粒饱满,晶莹闪亮的一穗。当然这是个象征。那阳光,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积淀在我们作为文化个体心中的凝聚。那大地,应该是养育我们并且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一道探索着奋进着的人民大众,关注现实,关注人民大众的忧乐喜怒和拼搏进程,是文化人的良知所在。用古人的话说,这样方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③上海某刊提出对物质贫困者关心其生存,对精神贫困者关心其灵魂。在今天急剧的改革进程中,有些人因下岗等原因遇到了困难,在观念和信心等方面产生了失落。有些人则被金钱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我,拜金主义、巧取豪夺成为他们的信条。改革大潮中复杂尖锐的种种矛盾、经济转型的强烈震动、人的智慧与才干的发掘展现,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撞击、社会道德与非文明不道德的斗争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人关注的重心。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当下”和“在场”的见证者和发言者。过去了的和未来的人是无法替代我们“此在”的言说的。关心物质贫困者的生存,关心精神贫困者的灵魂,其实也就是关心我们的社会,关心改革,关心我们自己的生存世界和心灵世界。④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文化,可以看文化人的状况;一个文化人是否重视文化,可以看他对现实中活生生的文化的态度。否则,怎么评价那里的文化水平呢?怎么界定文化人的行业特征呢?⑤文化人应该与时代共进,但是文化人不能成为社会的附庸,成为应景的盲目吹嘘者和肤浅的指手画脚者。他应当有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批评判断能力。人们不能要求忙着做生意的大商人对社会文化的诸多问题分析论述,但人们有理由要求文化人作出反应和回答。文化人对社会的责任就应当是激浊扬清,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自古以来文化人就是作为社会清醒的审视者和批评家而存在,这是文化人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意义和主要途径。文化人以自己的良好教育和职业素质所形成的独立思考而成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第2页共7页社会的一个个“气象站”和“水文站”,及时地反映着社会的阴晴冷暖和净污急缓,并且应当是社会文化的“除污处”和“环保所”,引导和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文化对社会的存在价值就在这里,否则需要文化人做什么?⑥社会怎样需求文化人,文化人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正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的“文化问题”。1.第②段画线词语“大树”的含义是(2分)2.根据文意,下面对“文化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化人担当着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回馈社会的重大职责。B.文化人的精神产品生产,指的就是其寄情山水,抒写自己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C.文化人要关注现实,关注大众,方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D.文化人必须对社会文化的诸多问题分析论述。3.第④段论述的“地区文化水平”的评价标准包括和两个方面。(3分)4.作者认为,文化人应当具备的素质是:(3分)(1)(2)5.试举一例阐述“文化人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0分)①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冬季,差不多是整整的一个冬季,一帮搞基建的民工到浯溪寻找能够烤火的树枝,靠着块大石壁,然后他们把拣来的枯枝败叶点燃,借以取暖。谁也没有想到,在离他们烤火不到两米远的地方,竟然就是一件稀世珍宝:浯溪三绝碑!②要说浯溪,应该先提提衡阳。衡阳又称雁城,南飞的大雁,到了衡阳便徘徊不前了,雁群在秋风之中飞回低鸣,在云淡天高之下盘旋起落,寻找暂时憩息的归宿,不由人不心生无尽的遐想和莫名的激动!③当雁鸣的声音渐渐远去时,我们突然听见了溪流的潺潺声。④浯溪闻名的是它的碑林,其中称得上傲视千古、独立于世的当是三绝碑,1300余年前,唐代古文运动的杰出代表元结将他的不朽之作《大唐中兴颂》雕刻在一块巨大陡峭的石壁上,书写那块碑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此时的颜真卿书法艺术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大唐中兴颂》应为颜真卿书法之绝响。⑤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第3页共7页⑥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是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怪石嶙峋,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又觉得自己也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⑦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宇,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观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⑧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中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可言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⑨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两处地方,一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着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⑩另一处地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拜石地,因为一尊奇石,米芾竟然一见而拜,现代的人似觉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久久地凝视那块石头,觉得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灵性突然触动了米芾的内心深处?一块石头竟值得他跪地一拜呢?⑩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第4页共7页⑩每次我走进浯溪,总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每一块石碑上似乎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那一刻,我觉得,在那些燃烧的火把之中,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叩击着我的心灵。6.第②段,作者“心生无尽的遐想和莫名的激动”的缘由是(1分)7.第⑤段“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与下文“”一句意思照应(2分)8.第⑦段中“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表明了元结(2分)9.第⑧段中,作者分析浯溪“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的原因是(2分)10.综观全文,试解说作者在浯溪为什么有敬畏之心和苍凉寂寞的感受。(3分)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文章先以稀世珍宝三绝碑的发现引出浯溪,再写元结为浯溪命名、米芾在浯溪跪地拜石,结尾又写作者面对浯溪引发的苍凉寂寞之情,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B.作者对浯溪抱有“敬畏”之心,其中既有浯溪山水自然之美的原因,也有元结、米芾等大家在浯溪留有遗迹的人文之美的原因。C.元结作为当时政治上失意的文人,在浯溪找到了他的心灵归宿,他的《大唐中兴赋》成为三绝碑,就是因为它真实地抒写出自己的这份衷肠。D.作者对米芾拜石的叙写,既是为了照应前文元结对浯溪的感悟,又暗合后文现代人应有一种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的人文精神。E.本文叙写元结,米芾等中国古代文人对浯溪的情结,意在赞美占代文人膜拜自然、以山水为家的半归隐文化。12.“半归隐”是指中国古代政治失意的落魄文人寄情于山水的生活或精神状态。请另举一例,具体阐述中国古代文人归隐或半归隐境界及其所观照的文化精神。(字数在80字之内)(4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吾师道也,?(韩愈《师说》)(2),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4)可堪孤馆闭春寒,。(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第5页共7页(5)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苏轼《前赤壁赋》)(6),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8)吾生也有涯,(《庄子·养生主》)(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暗示了环境的险恶。B.“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两句委婉地表达诗人失权、无法救助朋友的无奈和愤懑。C.“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两句,表达诗人对突破困境,实现理想壮志的憧憬。D.“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两句表达诗人内心依然乐观,表明诗人性格开朗。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①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自是宠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时政,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②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第6页共7页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节选自《北史·苏绰传》)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