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英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一步:主干知识要记牢]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破产,“耕”“织”分离。2.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内容: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筹划海防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求富”民用工业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自强”军事工业活动旗号类别(3)评价: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近代教育先河,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④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术,用以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腐败混乱。(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5.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6.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资产阶级诞生影响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表现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拓展·归纳·深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资金技术市场政府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巨大,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的海外利益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国际环境拥有雄厚的资金,金融业发达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匮乏教育发达,技术先进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国内环境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西方中国7.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8.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1)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明显半殖民地化色彩。(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串讲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第一步:主干知识要记牢]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王韬、郑观应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李鸿章、曾国藩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影响主要思想及著作代表人物派别西学东渐多种史学范式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资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拓展·归纳·深化]—————————(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备考丝语]——————————不同派别的“体”“用”观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