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度新余一中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命题人:周宜珍审题人:方顺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A.平民B.贵族C.官僚D.诸侯2.赵翼在《论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所说的“风骚”主要是()A.唐诗和宋词B.国风和汉赋C.楚辞和汉赋D.国风和离骚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B.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4.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虽在夷貊(mò,古代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B.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C.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D.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5.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抑制君主过度专权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6.“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7.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8.李白的诗《远离别》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失臣兮龙变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为防止“鼠变虎”,明太祖()A.实行分封制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内阁D.设立军机处9.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10.宋志明《現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一文指出:“儒学有效地组织社会、安顿人生,已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下列儒学主张中最能体现儒学“组织社会、安顿人生”这一特点的是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经世致用D.民贵君轻11.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文人画,重视写意B.山水画,重视写实C.花鸟画,浓墨重彩D.人物画,形神俱备12.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A.告别了骑士时代B.加速了文化进程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D.引发了社会转型1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A.程颐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14.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15.《论语》日:“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A.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B.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C.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D.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16.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引发外族的人侵和奴役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217.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18.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A.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C.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D.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19.下列关于柏拉图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苏格拉底的老师B.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由武士统治国家C.他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D.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20.“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B.“存天理,灭人欲”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21.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A.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D.渴望征服自然22.伽利略由于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终于激怒罗马教廷,虽然在教廷上他抱着顺从的态度,表示忏悔,但却始终没有放弃科学规律的认识,当其在忏悔书上签字时嘟囔着说:“可是,地球还是在运动啊!”这一历史反映了()A.当时宗教对科学进步的阻碍B.科学家不畏权势的探索精神C.教廷允许科学作有限的发展D.“日心说”得到广泛宣传23.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要办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A.信息时代的到来B.理性时代的到来C.蒸汽时代的到来D.电气时代的到来24.《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写道:“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最早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李四光的地质力学25.如图,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看,以下四幅图片使人类由传统经济活动过渡到近代经济活动的()A.牛耕B.蒸汽机C.内燃机D.互联网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8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4分)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2分)(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3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27.(12分)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118页请回答:(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如何?(3分)(2)试简要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6分)(3)这时期什麽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1分)(4)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谁的什麽画?(2分)28.(20分)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中国西方古代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近现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当代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一.幸福是什么(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2分)二.幸福面面观(2)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影响近现代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6分)三.幸福走多远(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3分)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3分)4历史参考答案1.B贵族【解析】从材料中“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可以排除A项;从材料“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可知姓氏是与贵族对应。2.D【解析】本题是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