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预科班9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个3分,共9分)意象构成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在对象化以后,即只有借助于“象”,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普遍的传达。因此,艺术便必然以情感为生命,以象为构成。象,是中国美学又一个重要范畴。中国美学的“象”,从来就不等于西方美学的“形象”,毋宁说是“有象无形”、“去形存象”。对于艺术来说,事物的实体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表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也可以在人的头脑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回忆和想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形器)和表象(现象)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就更是如此。于是,“象”在中国艺术这里,就不但不是“形象”,也不单单只是“表象”,更重要的还是“意象”。意象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或者说是“有情感的表象”。但必须特别指出,意象决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或简单契合,而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既非纯客观的如实摹写(如西方古典艺术),也非纯主观的自我表现(如西方现代艺术)。显然,这是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哲学观在艺术中的体现。意象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意象造型观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观念,而诗画艺术则是这种艺术观的集中表现。“赋比兴”作为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传神写意”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都涉及意象问题。前者讲意象的目的——传达情感,后者讲意象的特征——不求形似。因为不求形似,所以更注重笔墨;因为传达情感,所以要借助意象。情感靠意象传达,意象靠笔墨构成,情感—意象—笔墨,这就是中国诗画艺术的基本结构。无疑,在这里,意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一般地说,中国诗更重情感,中国画更重笔墨,但它们都离不开意象。正因为它们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诗常有画境,中国画也常有诗意。这样,意象就作为一个中介,把诗和画统一起来了。如果说,西方美学讲究的是诗画对立,那么,中国美学追求的则是诗画一体的“诗情画意”,是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所谓“诗画意境”,就是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那样一种境界。中国的诗和画都追求这种意境。中国的诗论讲究的是“情景合一”,中国画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哲学观,情景合一是中国人的艺术观。在这两种观念的主宰下,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象,都不难达到这一境界。所以,中国的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有了一种交融物我、综合时空的审美特征。比如戏曲,漫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仅仅表现为几个极其精彩优美的动作和身段。这和杜诗所谓“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和国画《百花齐放》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是一个道理。显然,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音乐的;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就其融主观客观、对象自我、表现再现于一体而言,则是诗和绘画的。总之,它是中国艺术独有的一种境界。(节选自易中天《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有删改)1.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作为事物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可在人的头脑中复现,这就是回忆;也可在人的头脑中运动、变化、重组甚至创造,这就是想象。B.所谓“意象”,就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同一,主客包容。它是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哲学观在艺术中的体现,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C.意象,既非纯客观的如实摹写,也非纯主观的自我表现,更不是意与象的两两相加或简单契合,而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D.作为以传达情感为主要目的的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的“赋比兴”和作为不求形似的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的“传神写意“都涉及到意象问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主观的、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只有借助于象,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普遍的传达,因此艺术便必然以象为构成。B.心理学研究证明,对于惯常用情感眼光看世界,又区分了实体和表象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在回忆和想象时,往往伴随着情感。C.主客默契,心物交融,对象中有自我,自我中有对象的境界就是中国美学追求的所谓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D.国画《百花齐放》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画在同一画面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物我交融、综合时空的审美特征。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美学的“象”,与西方美学的“形象”不同;西方美学的“形象”只是事物反映的“表象”,而非中国美学的“意象”。B.中国诗重情感,中国画重笔墨,但都以意象为美学构成,所以中国的诗论讲究“情景合一”,中国画论讲究“天人合一”。C.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以“移情”的态度看待自然,还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对象,都很容易达到情景合一的“诗画意境”。D.中国其他艺术也和诗画艺术一样,都有意境可言。就其化空间为时间而言,是音乐的;就其化时间为空间而言,是舞蹈的。(二)科普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每个3分,共9分)高二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建筑审美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严肃……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4.第二段中加点的“某些特定的内容”指的是A.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容。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演变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B.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但是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C.文章结尾提出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6.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B.把研究建筑美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将对建筑设计产生有利影响。C.建筑美感终究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D.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抚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缄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选自《晋书·嵇康传》,有删改)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高二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A.其先.姓奚先:原先,原来B.故往造.焉造:拜会C.遂并.害之并:一并,一起D.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属:撰著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嵇康有独特个性的一组是①有奇才,远迈不群②常修养性服食之事③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④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⑤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⑥善谈理,又能属文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嵇康因山名而得姓,虽早年丧父,但博学多才,后来还做了魏国宗室的女婿,担任了中散大夫一职。B.嵇康在汲郡山中遇到了孙登,后又遇到了王烈,二人均对嵇康极为赏识,但也都感叹他的命运不好。C.贵公子钟会慕名去拜会嵇康,二人之间的对话堪称经典,但嵇康的傲然不礼还是令钟会感到多少有些遗憾。D.嵇康临刑之时年仅40岁,当时三千名太学生要拜他为师,他回头看看日影,居然要过琴来弹了一曲《广陵散》,而后从容就义。10.用“/”给文中加粗的语句断句。(3分)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