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月考测试命题人:徐莹审核人:金蕾2011-5-10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作家富豪榜给文化一条红尘路?⑴一年一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于近日发布,今年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以2000万元的年收入荣登首富宝座,曾获两届第一名的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屈居榜单第二名。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作家富豪们整体似乎比去年更富有,后起之秀不少,但啃旧作的也大有人在。⑵区区一个“作家富豪榜”能否捍卫“汉语的尊严和自由”暂且不说,但自从2006年第一次发布以来,“作家富豪榜”便将文学推向了人们注目的中心,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引发众口沸腾。它就像一个多棱镜,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价值尺度。几年的争议,“财富并不完全等同于一个作家的写作价值”成为共识,但是对该榜的认同性和重视性在提升,这是该榜发布3年后的一种趋势。⑶犹记去年的作家富豪榜公布时,陕西网友震惊而愤怒,因为陕籍作家贾平凹和陈忠实都没有上榜,而贾平凹当时刚刚凭《秦腔》而荣获茅盾文学奖。值得一提的是,贾平凹、陈忠实今年依然未能上榜。这意味着,这个作家富豪榜,是伴随消费时代而生的,和主流文学的经典写作时代是分野的。⑷从自由写作的角度言,不慕财富的写作和追求畅销的写作都值得尊重。但是,文学是人学,有市场能传播才至为关键。作家们追随畅销时代的主旋律,和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也契合了消费文学时代的需求。因此,拿贾平凹和郭敬明们相比,不合时宜。⑸从今年富豪榜的情况看,上榜作家呈现出极强的流行化属性。郭敬明、韩寒等80后的偶像个性作家依然是畅销的主流;郑渊洁、杨红樱则是少儿流行故事的写作高手;易中天、于丹更是大众化的“学术明星”。总之,这些作家及其作品不主流、不传统、或许不经典,但是绝对畅销,拥趸不少,这就够了。⑹就此意义而言,作家富豪榜不仅给作家们树立了一个市场化写作的标杆,也给文化拓展了更红尘的大众化路径。更重要的是,上榜作家的文学,不求雅而求信和达,输出的是不用费劲就能娱乐和审美的文化营养快餐,这比正襟危坐、绞尽脑汁去理解2传统文学的经典大餐,要轻松许多。作家富豪榜单不仅仅给大众文化添了娱乐的佐料,还给有志于码字的人以信心——就像那个号称初中毕业,却写出大红大紫网络小说《鬼吹灯》的“天下霸唱”张牧野。⑺流行和不朽,并不是有你没我的绝对。西晋左思一篇反映朝野上下关心的“统一”问题的《三都赋》在当时成就了洛阳纸贵佳话,现在,《三都赋》依然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还有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王勃,在南昌一气呵成《滕王阁序》,这篇富于时代精神和自然变化之趣的骈文从唐代一直传唱到今天。白居易的诗够不朽够经典吧,而当年白先生在长安时也是比易中天还要流行的“诗人明星”,他写诗追求“妇孺皆知”,注重“为时而著”,其诗作甚至被长安街头的浮浪子弟刺在身上。也说不定,当下这些上榜作家的某部流行的作品,就不会成为未来传世的经典。“富豪榜”的被关注、被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捆绑”了一些有责任心的上榜作家,不能一味地“向钱看”,客观上逼迫他们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传世作品来,否则真的就成了娱乐化泡影,成为文化历史中的一个笑柄。⑻所以,文学的审美和娱乐效应,并不只有曹雪芹、蒲松龄那一种寥落江湖之远忧愤贫病而写作的模式,也有魏晋风度引领潮头的潇洒写作,更有李白仗剑走天涯式的豪侠写作,更有关汉卿零落教坊倡优和李渔留恋风尘式的写作。只要作品符合人学的审美趣味,只要文学是红尘白浪的典型艺术化描摹,文学就能兴于时传于世。⑼再看作家富豪榜,郭敬明们能成为千万百万富翁,那不是体制内的权威机构评出来的,也不是精英书评家吹出来的,而是读者买出来捧出来的。这种畅销和流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作为文化产品的市场使命。如果中国作家当真能靠码字成为亿万、千万、百万富翁,这未必不是文化盛事一桩。(选自20091201《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第⑶段提到两位陕籍作家的用意是。(2分)2.第⑷段作者认为“拿贾平凹和郭敬明们相比,不合时宜。”的理由是。(2分)3.对第⑸段中具有“流行化属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具有“流行化属性”的作品因不主流不传统不经典而流行。3B.青春偶像个性作家和少儿作家都具有“流行化属性”。C.“流行化属性”的作品虽追随畅销时代的主旋律,未必不能成经典。D.“流行化属性”的作品是文化营养快餐,终将成为娱乐化泡影。4.阅读第⑺段,列举的几部作品既“流行”又能“不朽”的原因是(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下列作家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家境遇及其作品谈谈你对第⑵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易中天曹雪芹蒲松龄关汉卿(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生命中的土地黄安详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4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________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6.第⑥段空格处应填:______________。(1分)7.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中“我们浪漫的想象”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遥远”的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陆游的《入蜀记》是为了交代“东坡”的来历。5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东坡》一诗是为了说明这块土地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C.第⑤段中作者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心中“顿生悲凉”是因为柳子厚的身世太值得人同情了。D.第⑦段中作者举“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9.如何理解第⑧段中划线句的含义?(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从全文看,“东坡”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请分条概述。(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础知识。(9分)(一)默写。(5分)11.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12.是故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3._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4.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15.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_________。(二)加点字解释。(4分)16.郦元以为下临.深潭17.微风鼓.浪18.作《师说》以贻.之19.而耻.学于师三.文言文阅读。(24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其后试题。(13分)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