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文新课程培训材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全国通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用心爱心专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一教材解读(一)教学准备1.研究课程标准——抓“根本”2.研究教材————抓“工具”3.研究学情、生情—抓“对象”4.研究高考————抓“方向”(一)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1.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2.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3.课程标准“总”的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课程标准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具体规定。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本书教学定位:培养目标确定于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确定于感悟、探究。1.激趣乐于拓宽欣赏眼界,丰富感情世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2.体悟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和评价。3.积累读懂内容,培养语感。背诵名篇,学习诗词格律,了解文化常识。4.得法学习鉴赏知识和方法,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创作尝试进行诗歌、散文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本书学习性质:趣味性、选择性、发展性、创造性(二)研究教材——吃透教材高度从总体上把握教材(1)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各专题教学内容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意旨10)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意境)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声韵)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48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11(理解形象性)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逻辑性和抒情性)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灵活性和趣味性)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49诗、文集中编排12按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互文”“一课一得”注重学法指导.每个单元三个层次: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长恨歌/白居易自主赏析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诗歌每个单元10首诗,赏析示例1首,自主赏析4首,推荐作品5首。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用心爱心专心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禇少孙大铁椎传/魏禧散文每个单元6篇作品,赏析示例1篇,自主赏析3篇,推荐作品2篇。第二册·第二单元5、《诗经》两首(氓、采薇)6、离骚7、《孔雀东南飞》(并序)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从诗三百到魏晋第三册·第二单元5、蜀道难6、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7、琵琶行并序8、*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唐诗第四册·第二单元5、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6、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宋词依照的是文学史的顺序(2)明白教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赏析指导(短文):总领赏析示例(诗作):示范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教师指导下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推荐作品: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自主赏析”部分都附有“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提供同学们自主赏析的凭借。“探究•讨论”问题设计层级明显,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符合单元要求和认知规律,极富价值。“相关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深度把握处理教学内容的尺度把握教学内容的尺度有四个层次的要求能力层级A(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体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F(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示例: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2009年全国卷1)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广度多角度拓展教材,拓展思维的宽度用心爱心专心(三)研究学情、生情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把握两个脉络:教材的编写脉络,学生的思想脉络。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教材无差别,有差别的是学生,可能还有城乡。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情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学情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二教学建议(一)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充分预设,加强学习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建议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可将同一体裁3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示例:第一、二单元自主赏析的课后第一题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声韵特点、诵读要求。学生的活动增加,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增多,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二)注意与必修课的衔接与区别“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有意识地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将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保留并迁移到选修课中,还要有所发挥、发展。一定程度上要有比必修课更高的要求:学习诗文作品,学习欣赏方法,甚至进行作家诗人的个案研究,各种比较阅读和比较探究。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过程和方法的整合。《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第三、四题可以借助“探究·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1)注重诵读、涵泳诗歌单元几乎每一课第一题都是“背诵这首诗”,紧接着给出诵读提示,对语气、节拍、句式、韵律进行指导,并且直接或间接地都指向情感把握。有声与无声读解法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涵泳,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这是无声读解法,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谕纪泽》)选修课程突出了诵读技巧的指导,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节拍、语势呼应等。参见《阁夜》建议:读法指导要与诗文意象、形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2)注重积累、创新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A、积累运用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启示有二:学以致用出华章,激趣启思。满分作文挑刺,打好基础。B、模仿模仿有高下之分,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片段就古代散文而言,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抒情性……“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C、创新(局部、整体)(1)“文本素描”“文本改编”“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文”学生习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清馨怡人,淡远悠扬。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弯纯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一片苍茫的绿叶。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和歌。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王维安在?问石泉,只无语,默默东流。(2)“感动中国”历史人物颁奖辞不朽的行者:屈原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个不屈的生命得用心爱心专心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赤胆忠心,足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其它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提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与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探究成果展评:小论文、读后感、书评等可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3.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菩萨蛮》“未老莫还乡”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能说一说你的理解吗?“莫”换成“不”合适吗?“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作者写得很旷达,但却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这样一来,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从而委婉地流露了有乡不能还的苦衷,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所以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这样,全词就体现了韦庄词似达而郁的特点。《湘夫人》的爱情悲剧是否屈原政治悲剧的曲折反映?(创作意图)《拟行路难》与《行路难》的比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的比较。(写法)分析课后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探究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庄子写过哪些技术高超的匠人,他们的技艺达到何种地步?4.多元解读时注意文本含义的确定性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者要适当肯定。但尊重学生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同时,又要要求学生解释必须以古诗文的客观内涵为依据,既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又肯定古诗作为客观存在的规定性、制约性,二者应达到辩证统一。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但教师要把握住客观原则加以引导。5.运用好课本的“助学系统”利用“赏析指导”,丰富欣赏知识,印证欣赏体验,借鉴鉴赏方法。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常识。利用“赏析示例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