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THENECKLACE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短篇小说。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写作背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正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黑幕,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项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几件事?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序幕: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开端:借项链(参加舞会)发展:丢项链(舞会结束)赔项链还债务(十年艰辛)高潮、结局——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3、小说的情节:故事围绕项链展开,小说共有七个小章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柬舞会(戴)偿清识(谈)借赔丢小说的情节曲线思考:玛蒂尔德在教育部长举办的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要时来运转,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换来的是十年艰辛,哪知项链是个赝品。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小说最后这一“偶然性”结局也有其必然性因素。那么,造成这一偶然性结果的必然性因素都有哪些呢?个人原因:爱慕虚荣社会原因:价值取向分析个人原因1.跳读课文,思考: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表现在哪些地方?序幕――写梦想:“哭”(对比手法,“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开端――收请柬:“高高兴兴”(请柬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的机会)“懊恼”“恼怒”“悲痛”(穿戴寒酸,苦恼不已)发展――借项链:“跳”“搂”“亲”“跑”(大喜过望)高潮――舞会上:四个“陶醉”(因实现梦想而狂热兴奋、忘乎所以)结束时:“逃”(不肯露馅)结局――还债务:“回想当年”(耿耿于怀、精神满足)2、苏联作家苏曼诺夫:“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在最后。”请你研读作品结尾,说说“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具有怎样的“打击力量”?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3.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讨论: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①10年以后的玛蒂尔德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10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②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分析社会原因1、当时法国社会弥漫的是什么风气呢?从文中摘出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句子,说说这种风气对玛蒂尔德产生了什么影响?玛蒂尔德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无法也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改变自己,包装自己,希望自己能时来运转、出人头地,能步入上流社会。①以“金钱、地位、出身”为价值取向②社会对妇女的畸形认识(“玩物”)探讨主题1.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情节特色鉴赏有人说,借项链是虚荣心驱使的,丢项链则写得过于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是这样的吗?巧妙的铺垫小说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同时也是合乎情理的,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1.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相当大方3.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2.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思考并讨论玛蒂尔德的形象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向发展。我们不应该否定玛蒂尔德的举动而应该理解。同时我们应该说玛蒂尔德向往过一种高雅舒适的生活是正常的,是一种正常的欲望,或者直接可以说是一种向上的追求。鲁迅先生说过:不屈是向上的车轮。人生没有欲望,它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说我们不应该谴责玛蒂尔德的追求,相反,我们应该支持她的追求。如果没有偶然事件发生,玛蒂尔德不依然在保持着年轻,保持着美丽,保持着追求吗?•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鲁迅《项链》着眼于人生的变幻,感慨于命运的起伏,向我们揭示人生旅途和命运遭遇中所蕴涵的重要人生哲理,并传递出一种直面人生的精神。这对引发我们对自身所处生存状态的思考,无疑也有启迪。倘要说,凭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良知,莫泊桑在《项链》中自有其批判意向的话,那么,其批判锋芒所指向的,实在是使“绝大多数的人在资产阶级制度下是怎样无限的不幸”(莫泊桑语)的法国社会现实及其统治者,而不是横遭厄运的小人物本身。思考并讨论玛蒂尔德的形象一、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性格的第一层面二、诚实、善良、质朴的本色---------性格的第二层面三、坚韧、忍耐和吃苦---------性格的第三层面我相信,这个小说使读者在悲欢感慨之余,还能对世上的人与事看得更深些、更远些。它发人深省之处就是让我们目睹了浑浊、虚假、拜金、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块沉浸在墨水里依旧保持美质的玉。这样看来,玛蒂尔德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最终没有毁灭。难道你还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吗?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鲁迅小结: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的恶劣价值观,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正是导致路瓦栽夫人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是制约路瓦栽夫人的人行理想和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小说在讽刺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间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