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周末练习(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周末练习9。161.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B.以封地(国)为姓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2.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4.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⑧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③③D.①③④5.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6.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公民法演进为万民法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B.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C.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D.法律体系的完善7.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C.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D.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8.公元前452—450年间,罗马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B.保障平民利益,适应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C.有章可循,限制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9.《十二铜表法》第9表公法中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能够体现①依法治国思想②自然法的基本原则③保护平民的利益④城邦的民主化治理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根据下列表格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年份世界贸易总值英国(含殖民地)法国德国美国37491.8(140)454234A.1765年B.1870年C.1915年D.1970年11.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12.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显著特征。下列对近代西方议会的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负责C.法国总统有权解散参、众两院D.德意志帝国皇帝主宰议会13.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14.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15.二十世纪初期,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①实行三权分立②实行内阁责任制③实行“耕者有其田”④鼓励发展工商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6.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的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甲方同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发,认为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乙方同学: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A.甲方符合B.乙方符合C.甲乙双方都符合D.甲乙双方都不符合17.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18.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9.1949年初,三大战役取得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在望。当时有党外人士认为,共产党也难以走出“历史周期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保证是()A.组建联合政府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建立统一战线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0.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时期主题词“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赶英超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21.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祖国统一”的图片展。按时间先后图片展出的顺序是()①《告台湾同胞书》②香港回归③九二共识④澳门回归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②④③22.新中国实行比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3.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24.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A.官方交流B.高层互访C.以民促官D.经贸引路25.不同时期签署的条约和文件,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变迁。下列各项不成对应关系的是()A.《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平等贸易关系建立D.《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6.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掀起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D.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27.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这是针对会议讨论的A.和平解决朝鲜问题B.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亚非国家独立的问题D.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28.“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说明两者的关系。(2分)(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2分)30.(l2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同盟会宣言》【材料三】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材料四】西方的民主就是三寂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邓小平【材料五】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古代雅典的哪一项具体制度?它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2分)(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中美两国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根本依据。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其自身特色的?(4分)(4)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5)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高三历史周末练习答案9。161---10BDDACAACAB11—20CDCCCBBCBD21---27DCBCCABD30.(1)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