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一、选择题1、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②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这就是A、推恩令B、托古改制C、玄武门之变D、杯酒释兵权3、“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发生于A、960年B、961年C、962年D、963年4、“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对其最全面的理解是A、赵匡胤以非法手段夺取政权B、赵匡胤夺取政权后收精兵C、赵匡胤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官吏悍将的权力D、赵匡胤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外州郡的制度5、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对“黄袍加身”的真实态度是A、顺水推舟B、迫不得已C、幕后策划D、被人利用6、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宋代文化达到“造极”有密切关联的国策是A、创设科举B、印刷技术改进C、重文轻武D、鼓励海外贸易7、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B、宋太祖重视教育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8、“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中可以折射出宋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是A、中央集权B、文人政治C、外患频仍D、强干弱枝9、北宋宰相欧阳修曾说:“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A、武将地位较高B、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C、注意防范武将D、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10、下图是一副残缺的古代“政权结构示意图”。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1、北宋采取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其出发点是A、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防范地方与军队勾结皇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安抚使司(帅司)枢密院、三衙(军事)转运使司(漕司)禁军厢兵2C、削弱禁军中高级将领的兵权D、防止将领拥兵对抗朝廷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当时统治者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13、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开国功臣B、皇亲国戚C、科举考试D、地方推荐1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汉朝实行察举制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16、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17、“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的出现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18、造成北宋时期“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官无定员,无定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宋朝实行正副宰相制度B、宋朝实行更戍法C、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D、宋朝是科举制度19、《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某一时期的职位称呼是:“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这一称呼反映了宋朝A、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内重外轻的文官体制D、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2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21、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2、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A、官僚机构膨胀,形成“冗官”的弊端B、“冗兵”问题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造成积弱局面C、“冗费”使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D、宋仁宗接受范仲淹等人主张,推行新政2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A.司马光B.王安石C.范仲淹D.孝文帝324、王安石变法时期,在位的皇帝是A、宋仁宗B、宋神宗C、宋太祖D、宋钦宗2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军事力量B、解决财政困难C、铲除割据基础D、抑制土地兼并2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27、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29、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A、抵御辽、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减少政府开支D、巩固自己的权势30、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31、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32、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不正确的叙述是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C、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D、强兵措施未能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3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43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问题:(1)“太祖”姓名是(2)你是怎样理解太祖、太宗“平一海内”的?(3)宋朝是怎样“尽收天下动兵”的?(4)“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符合史实吗?请说明理由。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食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续资治通鉴长篇》材料二:到了宋真宗时,他以帝王之尊,大力鼓倡“学而优则仕”的学风;为此他亲自撰写了一首《劝学诗》,把读书同功名利禄紧密地连在一起,大意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美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李启明《宋真宗为〈劝学诗〉新论》材料三:宋代宰相以进士出身者占据绝大多数,如北宋宰相71人,其中64人出身进士。北宋中叶以后,政坛也几乎为文官士大夫控制,所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故宋人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陈峰《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问题:(1)依据材料一,说出宋太祖重用“儒臣”的理由。(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宋朝如何实现“重文”的?5(3)宋朝“重文”风尚,对宋朝社会有何影响?3、开国议政(14分)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4、王安石变法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命王安石推行新法。内容如下:均输法——设发运使,由政府采购物资,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收获后还本付息;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募役法——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佣兵自重,武将常篡夺皇位。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三百年。唐代参加科举考试者越来越多,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遂增设员外官,候补官。AB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的参政意识,王朝便能稳固了。开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大量富有实干经验的官员来应对政治挑战,仅通过科举制选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唐代有人认为朝廷的显要官员必须是公卿的子弟,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学得各种做官的知识,而以科举入朝的布衣之士则缺乏此类经验。6材料二:“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深威塞境牢……”——(北宋)韦骧《钱塘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设青苗法……而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至倍息……”——(北宋)苏辙《城三集》材料四:“王安石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问题:(7分)(1)阅读材料一,体验下列两类人群对新法的态度,结合新法内容说明理由。(4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对变法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农民对变法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2)后三则材料是如何看待变法效果的?(3分)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