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学大纲第二章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第一节对后现代主义的总考察(1)「后现代」概念的系谱学(2)「后现代」文学艺术评论的争论浪潮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1)后现代思想队伍的复杂性(2)后现代主义的非同质同构性(3)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4)跨学科和多流派构成的思潮第三章从后现代建筑看后现代主义第一节「后现代」在建筑学的发轫第二节后现代建筑的发展第四章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第一节里奥塔第二节福柯第三节德里达参考书目[NextPage]第一章教学大纲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学习方法、程序(阶段和过程)、参考书目及考评方法。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本身的不确定、含糊不清及其不断创新的性质,不应该对讲授、叙述和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过程,确定任何明确的计划或方法。这是一种矛盾和无奈。因此,本大纲只能以含糊的形态大致地制定整个教学的要求。当然,这一切,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但是,针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依据我们研究生的条件,我们仍然可以订出一个在一个学期内的研究计划。总的来讲,课程将分为三大部分:一总论部分,先从宏观方面,从历史、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风格以及思想模式等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以上用四周时间。二选择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更仔细的微观分析。初步确定,集中分析福柯、德里达和利欧塔,作为典型,分析他们的基本概念和思想理论。以上用六周时间。值得说明的是,把福柯和德里达等人,列入‘后现代’的范畴,是很勉强的,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却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方法和策略。三分析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基本概念,选择波德莱、尼采、本雅明、利欧塔和耶鲁学派的部分概念,进行分析。以上用三周时间。除了以上上课时间外,还要抽出三周作为学生讨论发言的时间。[NextPage]第二章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第一节对后现代主义的总考察关于后现代主义,人们可以给它作出各种不同的定义,但它基本上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切正面和反面因素的矛盾性质;它既表现了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又表现出它的消极性;它既包含创造性,又隐含着破坏和颠覆的因素;它是希望和绝望共存、并相互争斗的一股奇妙社会文化力量和文化生命体。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心态,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一种生活方式,旨在反省、批判和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其所继承的历史传统,提倡一种不断更新、永不满足、不止于形式和不追求固定结果的自我突破创造精神,试图为彻底重建人类的现有文化,探索尽可能多元的创新道路。显然,后现代主义并非单纯是一种「无中心」的、「游牧式」的语言论述﹔它是、但也并非单纯是一种文化诉求,更不是体系化的理论知识;而是超越传统语言论述和反传统理论知识的文化革新实践活动。要了解后现代主义,毫无疑问,必须首先对产生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现代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泛滥的新时代。在这种社会中,如前所述,凭借高效率的经济生产和商业销售能力,靠高科技力量符号化、讯息化、复制化的人为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科学技术不但试图征服和宰制自然,而且也咄咄逼人地试图控制人本身;人与人之间、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界线模糊化,因果性和规律性逐渐为偶然性和机遇性所取代,休闲和消费优先于生产,娱乐和游戏也有取代规则化和组织化活动的趋势;原来传统社会中以一夫一妻为基础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正在逐步瓦解和松解;公民个人自由极端化和自律化的同时,社会加速进行自我分化和自我参照化,各种社会组织也逐渐失去其稳定性,各种组织原则不断地受到批判,作为整个社会和文化制度维系基础的中心结构越来越松动,「去中心」的松散结构正迅速蔓延,社会风险性也因而增高(Goldfarb,J.C.1998)。所有这一切,当然是同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化、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趋势相对抗、相挑战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范畴,作为一种心态、思维模式和文化范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类活动的新模式,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论述策略,同时也是对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正当化方式和程序的一种质疑和挑战。后现代主义以其自身的涌现、存在和不断批判活动,以其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挑战和渗透,特别是通过它对于当代人精神活动和心态领域的扩张,不断地实现和完成它自身的自我证成和自我正当化,但也同时逐渐显露其弱点和局限性。后现代主义乃是一种透视现代文化的「解构」活动。他们并不同意现代主义者所提供的「苦难╱救赎」模式,因为他们并不相信现代主义所承续的传统「大叙述」体系可以改变历史、改变事实或创造出「人间乐园」。后现代主义者经历了启蒙时期以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各种危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现代主义所承诺的「理想」的虚幻性、并从而不再对之存有幻想。后现代主义者是一批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要用「非权力话语」的新实践,去行使某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权力话语;要用无规则的、不断产生差异的论述游戏,不断吞噬传统文化的阵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也是一种反传统的策略游戏,是对西方文化所经历的整个路程的彻底反思,是对历史上已经完成了的各种「启蒙」的「再启蒙」;其根本诉求,是在摧毁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求思想上和生活上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尤其达到精神活动的最大自由,达到他们所期望的不断超越的目标。然而,他们不断超越的目标本身,又是在不断更新中被改变。因此,严格地说,他们的超越活动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不断更新的当代思潮和社会文化实践,它是以不确定性作为基本特征的。然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在许多方面并没有真正地完成;在相当多的方面甚至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在实际上只是对现代性中所失落的东西的哀怨(Wheeler,W.1999)。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某些方面,由于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时代本身的「快餐文化」特征,甚至不如现代性理论的深刻性。但是,不管怎样,后现代主义毕竟不同于一切迄今为止的目的论和终极目标论,也不同于一切历史主义者。正因为后现代主义者没有明确目标,所以他们也不打算在批判中提出任何一种具体的新方案来取代传统。但是,这是一种没有目标的目标,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也是达到康德所说的「一个目的的王国」(arealmofends)的真正途径。在这个「目的的王国」里,人人都是目的自身,人人都是自身的真正主人。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目的王国」,同传统社会和传统理论以及传统道德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本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社会中,再也不存在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的二元对立世界,同样也不存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道德╱非道德」、「真理╱谬误」和「美╱丑」的对立生活模式。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使个人自由达到最高程度、但又保持着复杂变换的主体间关系的网络。在这种社会中,不但个人间的关系、个人同团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同整个社会的关系,而且人类共同体同自然和同历史整体的关系,都变得更加不确定而模糊。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人类返回原始状态的浑沌世界;但后现代主义者期望具有高度自由创造能力的人类社会本身,最终可以在这种浑沌的世界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们有可能藉助于这场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双重特征的运动,同时地探索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隐含的各种复杂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与整个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社会文化问题。后现代艺术家之所以重视不确定的原则,是为了实现不断创造中的高度自由。创造,就是生命,就是自由。自由,就其本义而言,就是不可界定的。但是,任何创造一旦形成产品,就势必以特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创造的精神也就凝结其中而告一段落,中止下来。这种以产品形式固定下来的创作过程,正是一切传统艺术的创作特点,因为在传统艺术看来,只有通过理想化和典范化的艺术形式才能表达和巩固一定的意义。传统艺术由此出发,总是追求完满的、理想的艺术产品形式。而且,传统艺术也由此把创造出各种好的艺术效果的艺术形式,当作其创作的主要奋斗目标。在传统艺术看来,经艺术创作,艺术家只要创造出一个特殊的、令艺术界瞻仰的作品形式,就算是成功地达到了艺术创作的目的。不仅如此,而且,凡是被传统艺术确认为有重大历史成果的经典作品,往往被推广成为同一时期、甚至今后长远时期同类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人类艺术史经常被各种固定了的传统经典作品划分为各个主要历史阶段;这些作品也就成为各历史阶段艺术创作的基本标准和规范。于是,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又通过其表现形式而转化成为艺术创作自由的约束性规范。后现代艺术所要打破的正是这种传统艺术史的发展逻辑。他们不愿意再看到艺术创造自由的限定和中止。他们所追求的不确定性就是不断创造的精神,就是在不断创造中的不确定的自由。其实,存在主义文学家沙特也一贯强调创作中的永无止境的自由。沙特在〈什么是文学?〉一文中,为了论述创作自由的无止境性质,一方面强调了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反复探索和发挥其自身思想创作自由的最大限度,突破一切内外约束,实现自我超越;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作者扩展和延续其创作自由的可能性,尤其强调作者只有诉诸于读者,诉诸最广阔的历史时空中的人民大众的创造性,从这种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中吸取动力和再创造的智慧,达到作者个人创作自由同其广大读者的创造自由的互通和循环。因此,沙特认为,一个有创造使命感的作者,也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无止境地寻求创作自由的人,也就是深切关怀其读者的生命自由的人,也就是将自己的自由与人民大众的自由连成一体的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有无限的创造动力,永远对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满足,永远不以自己的作品作为自己和读者的自由的限制。因此,任何创作在实质上都是永无完结之日(Sartre,J.-P.1947)。沙特所追求的上述艺术自由,很快就被当时法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艺术家所赞赏。值得一提的是,被看作是后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的「新小说派」和「荒诞派戏剧」,实际上都是继承和发扬了沙特存在主义艺术自由观。深受沙特影响的荒诞派剧作家热内就是以这种极端的创作自由观而创作的。庄.热内的许多作品,如《女仆人》、《黑人》、《阳台》和《屏风》等,不论就情节和结构而言,都大胆地突破传统,风格极为怪诞和夸张,给读者和观众以从未有过的特殊创造的深刻印象,表覝出作者寻求最大限度创造自由的冒险精神,也满足了观众和读者探索新的创造自由的愿望,深受时代的欢迎和肯定。热内的荒诞戏剧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确定性,为剧本上演中导演和演员的自由创造提供了最广阔和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从而也在实质上,为作者本人,透过导演和演员的自由创造作为中介,而实现最大限度的继续创造的自由。同样地,荒诞戏剧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确定性,也为演出中的导演、演员和观众三方面的多元性、多面向和多维度的自由创造,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在后现代艺术看来,艺术之为艺术,其灵魂并非己经凝固成艺术作品的那种固定不变的外形和主题内容,而是艺术家在创作进行中的一切变动中的可能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才体现出创作中的无限生命力,才是真正创造的潜在动力;因为只有可能性的因素,才是最千变万化的,才是最具丰富和长远的前瞻性。只有在创作中的可能性因素,不管来自主观还是来自客观的,才是最有创造潜力的。后现代艺术反对一切固定的秩序。后现代艺术不仅反对已有的和现成的传统所规定的种种秩序,也反对形成中的新秩序。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新秩序也和旧秩序一样,无非都是限制创作自由的框框。新旧秩序作为「秩序」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是创作自由所要打破的目标。他们认为,艺术作品一旦形成为「秩序」,便失去了它作为艺术品而继续存在的价值。艺术品要成为艺术品,艺术品要永远维持其本身的生命,不但在创作时不应以原有的传统秩序为依据,不应以形成和达致新秩序为目标,也不应以固定秩序般的规则去实现创作的过程。在凯兹(JohnCage,1912-1992)的‘钢琴演奏曲’《四分三十三秒》中,寂静的显现,正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