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上海市扬子中学政治组王从艳摘要: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时政专题的复习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从背景材料、知识链接、命题角度、例题分析等方面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并进行课堂交流讨论,相互学习,能成功提高学习效率;在高考政治论述题解题方法的教学中,按照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明确和落实考纲要求,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保障高三政治复习课成为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字: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明确和落实考纲要求备受社会关注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作为贯穿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提出了“学有优教”即要求教师要上好每堂课,上出新课程所要求的高质量的课程。《规划纲要》的出台事实上是对“有效教学”的再一次关注。有效教学,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获得了预期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的发展。具体说,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总之,有效教学的实质是遵循教育规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倡导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科的质量,实现学科成绩的整体提高。高三政治课总复习教学中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重在以下三方面:一、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政治学科的角度来看,主要指的是学生围绕社会中的2经济、政治、哲学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建构意义或理解、自主寻求所需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被动接受是相对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thatstudentsdo,notsomethingthatisdonetothem)[1],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唤醒和培育人的主体精神作为神圣使命。以高考复习中时政专题复习为例,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很清楚,近几年,政治高考上海卷全部试题材料情景式,选用国际、国内以及上海本地的重要时政材料、社会热点和典型事件为题材编制而成的,这些素材贴近考生,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时政专题的复习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在时政教学中方法过于单一,满堂灌,不注重学生自主知识的建构,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时政专题复习缺乏兴趣,这既浪费的宝贵的复习时间,而且使学生思考问题角度单一,无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质疑的能力,这对高考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时事政治?笔者尝试了下面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根据当前的热点制定几个的专题,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组,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要求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侧重准备不同的内容,可以分为背景材料、知识链接、命题角度、例题分析等方面。学生准备完毕后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以修改、补充,完善相应内容,最后就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专题内容,这样每位学生既主动参与了学习,又通过交流可以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通过专题的交流讨论,有效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广泛联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进而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解题也十分有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知识建构过程,通过这种开放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动量,让其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展示个性的选择,也有助于学生纵横构建立体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时政专题复习做到位并落到实处,课堂也因此而富有生命活力!3二、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教学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解题能力体现出来。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论述题是主观性试题中最主要代表,这种题型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组织、归纳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不少考生做政治论述题时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不能准确地把命题意图有效地表达出来,失分较多。要想在论述题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首先要学会审题。(一)、审题过程。解答高考政治论述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到底审什么呢?1、审“设问”,这是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具体包括审读判断清楚“设问”的限定范围(即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论述),审读判断清楚“设问”限定的侧重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和审读判断清楚“设问”的表面形式,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单体+中心例如,请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论述,政府权力应当“在阳光下运行”。(2)、双体+中心审读判断清楚题目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a、交叉关系,例如,请用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b、属种关系,例如,阐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体现。c、作用关系,例如,用政治常识论述,选举法贯彻“三个平等”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3)多体+中心,例如,请运用所学政治常识阐述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内涵的理解。2、审“材料”:这是解题的前提与基础。认真、仔细、全面、快捷地审读所给材料,领悟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在材料中找出可以为论题服务的语句,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要抓住“题眼”。下面以闸北区二模试卷为例来说明论述题的审题过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4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请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论述,政府权力应当“在阳光下运行”。审设问的结果:(1)、限定范围:政治常识(2)、设问的表面形式:单体+中心(3)、侧重角度:为什么审材料的结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两句话可以为总论点或分论点服务。只有准确地审清以上两个方面,才能为解题做好准备。(二)、构建答案过程审清了题意还不够,还应注意科学组织和整理要点,最终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是得分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做到科学地组织和整理答案,做到高考论述题少失分,甚至不失分呢?应该把握好下面几个过程:1、论点推导过程(1)总论点的推导:这个总论点要做到围绕论题、有高度、概括性、有时要用时政语言。总论点的推导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从材料中概括,即对材料中可用的语句进行加工,再创造。在2010年上海各区的一模、二模的试卷中,论述题总论点的得出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还是以闸北区的二模试卷为例,它的总论点推导过程是这样的:在审材料时,我们已经找到可用的两句话,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果借用第一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可以表述为政府权力应当“在阳光下运行”是为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笔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叙述的较详细,而且针对这个论点也较容易举例,所以建议用在分论点上。可以借用第二句:“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5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果把这句话直接用在总论点上,表述很明显不妥,因为设问是要求回答“为什么”的,所以要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加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联系到教材第三课第四节相关的知识,可以得出这道题的总论点为“政府官员都是国家公务员,而国家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分论点的推导:这就要围绕论题、依托教材知识、准确归纳。如果论题是“单体+中心”抓住单体,罗列出与“单体”相关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例如,闸北区二模试卷中的论述题是一个“单体+中心”的形式,抓住单体“政府”,由“政府”推出和“政府”相关的知识:第一课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第二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课“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第四课“民主与法制”,第五课“公民的政治参与”,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第七课“对外政策”。联系上述材料,综合考虑这些知识点,可以排除第六课与第七课的知识,因为材料不涉及对外关系,也不涉及少数民族或港澳台的相关问题。综合前五课的知识就可以推出五个分论点,即:分论点一: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分论点二: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分论点三: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客观要求;分论点四: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我国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或者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分论点五: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若是“双体+中心”具体看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交叉关系:是抓住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找出相关教材知识点,属种关系或作用关系:找出能够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相关教材知识)。又如,(普陀区二模)请用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一个“双体+中心”而且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交叉关系”的论述题,在解题时要抓住主体“党”和客体“政府”,结合上述材料,找出与其相关的课本知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综合这些知识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分论点,即分论点一: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巩固我国国家政权的需要;分论点二: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6客观要求;分论点三: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分论点四: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符合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如,(浦东新区的二模)用政治常识论述,选举法贯彻“三个平等”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这也是一个“双体+中心”的题目,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作用关系,但不是简单的作用,必须是制度保障,解答这个题目应注意把两者都可以联系起来的知识点必须是制度。搜索课本相关知识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最根本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选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综合这几个相关知识,可以推出以下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一:选举法贯彻“三个平等”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分论点二:选举法贯彻“三个平等”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法制保障;分论点三:选举法贯彻“三个平等”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选举制度。2、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