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1第二章语文课程新理念一.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解放前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解放后,为使新的教育制度有别于旧的教育制度,改称语文。叶老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认真学习语文》)关于语文的来历,叶老也做了说明,他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用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编指,故合言之。”(《语文教育书简》)、王力:“那我们这语文课到底是语言文学还是言语文字呢?好象多数人的理解是语言文学,可是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语言文字,这就跟我们的课程目的任务大有关系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内涵,五十年来还没有提出一个较为科学,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认识。一方面说明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研究还不到位。新课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用最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性质。二、语文课程的性质(一)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了语文的使用功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决定的。1.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和社会之间,人和文化之间,人和历史之间交流、传承、积淀的中介,也是最重要的工具。2.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以语文为工具的思想,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学习的工具。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功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必备的基本功和学好的先决条件。4.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能曲解为考试的工具。总之,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它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二)人文性:体现了语言的教育和发展功能。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文精神除了对个体人生整体意义的把握以外,更重视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包括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其内涵十分宽泛。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理由是:1.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2.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3.语文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础,语文为人类终身学习创造条件。4.语文对人精神的形成具有特别的功能和意义。总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是工具,但不是一般的工具,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交际过程也就是思想的交流、沟通、切磋和碰撞的过程,它时时处处伴随着思想的发生,迸射出思想的火花,体现着思想的睿智。语文和思想的不可分割,决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3、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正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统一的表现,语言是科学,语文的科学主义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语文的人文主义强调了语文的文化性质,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目的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情感和态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强调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也是尊重语文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终极关怀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4总之,语文学科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注意吸收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展开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和互动。三、语文课程的地位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2语文学科特有的性质决定它在整个中学阶段所应有的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人的语文素养又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在内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是人的语文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课标:“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四、语文的课程理念(一)语文的课程理念提出的背景是建立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观的基础上的,其中主要的有:1.终身教育的思想2.大众教育思想3.学习化社会的思想4.主体教育思想5.多元智能的理论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7.建构主义的理论(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目的的理念,过程的理念,学习的理念和内容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个理念系统,包括目的和手段两个方面。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联系与区别(一)有关教学大纲的理论知识介绍1.教学大纲的概念及其价值(1)是指导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大纲以纲要的形式和简约的文字,阐明了语文学科课程的地位、性质、意义、目标以及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内容、体系、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集中体现了国家对语文课程的宏观调控,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对语文教学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要求。(2)是编选语文教材的标准大纲所规定的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选材标准、知识范围、训练项目、编排原则、教学要点等,对语文教材的编选产生的制约作用,决定了教材的深度、广度和现代化、科学化的程度。(3)是语文教学组织的规范大纲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可以提示语文教师正确地把握教学方向,机动灵活地选择教法和组织教学,确保语文教师的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教学大纲的约束,才能保证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原辽阔的国土上,全国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学校教学的基本一致,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和无政府状态。(4)语文教学效果评估的准则应该如何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大纲是唯一的尺度。另外,所有对学生的考试考查,尤其是中考高考这样重要的升学考试,都必须以大纲为标准,包括命题的范围、重点、难易的程度,都应按大纲的有关规定加以分析评价,以保证全国性的考试的一致性。2.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主要教学大纲(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的两个《编辑大意》,实质上起到了大纲的作用。(2)1955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是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3)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4)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5)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大纲,90年又进行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3了修订。(6)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7)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8)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最新的一个版本,也是被称为“教学大纲”的最后一个版本。因为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标志着语文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3.制定大纲的原则(1)方向性:体现学科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主义方向,有利于学生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体现改革开放的方针,体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2)科学性:规定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知识能力质和量的标准,达到这些标准的最佳序列,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原则途径。(3)对象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标准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4)继承性、时代性、超前性:既要继承上一个大纲的要求,又要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还要适当超前,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未来。4.大纲的内容(1)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论述(2)对语文教学目标或目的和要求的规定(3)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说明。(4)对语文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阐释。(5)对语文教学注意事项和配套措施的提示。5.现行语文教学大纲介绍(1)新大纲的指导思想①更深入全面地揭示语文素养的内涵。②注重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方面所承担的任务。③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汉语文的规律。④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2)新大纲的特点①语文教育理念的转变②教学方法的转变③作文教学的转变④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⑤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⑥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到日程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⑧结果和过程并重,教与学双向评估6.大纲的贯彻(1)怎样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观点?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在学龄前已积累了不少感性经验,并从各种媒体上(主要是电视)获得了大量信息,认识了许多事物。因此,他们对语言的解释,应允许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应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大家辩,敢于力排众议,独树一帜,敢于标新立异,同时也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2)如何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的教育观念?①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将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②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提倡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思维特点各异,兴趣、爱好不一样,应允许学生采用结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进行学习。正是方法的个性化,为学生语文学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4习中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怎样认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指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应具以下基本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引发学生情感,善于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善于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注意教学反馈,善于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