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7页,第Ⅱ卷8至12页。1至40题是必考题,41至44题为选考题。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下列对这种建筑设计风格最为合理的解读是A.这是明清时期工匠的率性而为B.这主要是为了体现一种对称美C.这体现着皇权至上D.这是礼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结合25.有一部小说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西汉,……一位农夫正用耦犁在田里劳作,不远处有一院落,篱笆墙内,一妇人正专心纺织棉纱,好一幅安静恬然的世外桃园生活场景……”由此可知①该故事情节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我国西汉棉纺织技术发达③该小说属于现代主义文学④该小说作者缺乏历史常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6.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使儒家学说发展到顶峰D.探索到了世界的真正本源27.1840年鸦片战争后,北京的六国饭店是较高档的西餐饮食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晚清宫廷、王府和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官邸,或设有“番菜房”,或聘有番菜烹调师,有的甚至发展为“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都市西餐业的兴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这一文化模式的体验②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③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8.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2A.自然经济的抵制B.英、法航运公司经营不善,技术落后C.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初步发展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D.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29.李大钊在《我与世界》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个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国、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渐废除。”这表明此时的李大钊具有A.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B.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C.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30.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农民在分配土地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C.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D.反映了我党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实践31.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B.工人运动的兴起C.经济危机的发生D.垄断现象的出现32.观察下图,四条曲线代表的是中国、英国、美国、德国四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其中B线代表的国家是A.中国B.德国C.英国D.美国33.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3C.斯大林模式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斯大林模式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34.右图是载于1949年苏联报纸上的一副漫画。一个因战争而奄奄一息的伤者,躺在星条旗铺就的棺材上,一名外科医生正在紧张施救,但仅仅是把一张一张的美元贴到伤者身上而已。这幅漫画是在讥讽A.马歇尔计划B.布雷顿森林体系C.杜鲁门主义D.铁幕演说35.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1~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40.(37分)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下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1)依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西塞罗对法治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两者的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材料二“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政府论》“我国乃系老专制国,完全为人治人力”,“民主政治赖以维系不敝者,其根本存于法律……,,“凡属国人咸属平等”,“何谓五权分立?盖除立法、司法、行政外,加入了弹劾、4考试二种是已。”“司法为独立机关”。——《孙中山: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开创者》(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6分)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分)(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成就。(4分)并分析近代西方确立典型的法治社会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三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的法治建设》(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所呈现的阶段特征,(2分)并分析其原因。(10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法制建设的认识。(4分)选修模块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4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明治政府于1872年正式废除《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把所有权与永佃权分开,规定新兴地主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对土地享有永久耕种的权利(永佃权),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根据网上材料综合(1)依据材料一比较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内容有何相似点?(4分)并分析其影响有何相似之处?(3分)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商君虽死,而秦卒兴其法。──《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5──《战国策·秦策一》(2)依据材料二,商鞅被车裂而死的原因有哪些?(4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据材料说明商鞅虽然死了,其变法却取得了成功。(2分)44.[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查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竞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做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2分)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1分)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4分)(2)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5分)(3)据材料分析“华工兵团”的作用。(3分)2010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三)文科综合能力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第Ⅰ卷(每小题4分,共35小题140分)24、D25、C26、B27、B28、D29、C30、B31、A32、C33、B34、A35、D第Ⅱ卷(共7小题160分。41、42两个地理选考题和43、44两个历史选考题中,学生各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40.(37分)(1)(6分)韩非子: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并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法治的核心是“刑罚”。(2分)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分)西塞罗:认为法治与人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