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下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下午】发布时间:2009-07-08浏览次数:298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时间:2009年7月7日下午地点:北京会议中心报告厅主持人:李进主持人:各位同仁,今天下午我们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同志来给我们作报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我们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张尧学司长都来给我们作报告,在南京会议、在北京的座谈会,张尧学司长的报告给我们高职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基本的思路、提出的重要的发展理念。我们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完全是在高教司的直接领导下、在张司长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开展的,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今天张司长亲临会场给我们作报告,必将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司长作报告。张尧学:感谢李校长,也非常感谢高职战线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是一个座谈会,我也非常荣幸、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想法。我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岗位了,这也是我在高教司司长任上的最后一次讲话,我对高职是非常热爱,也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毕竟我们一起战斗了八年的时间,一起开创了这样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可喜的局面。今天,我是想首先回顾一下、总结一下高等职业教育这几年取得的成绩,然后也想分析一下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同时,我也想谈一点我个人从管理角度来看到的我们发展到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需要克服或解决的问题,也想谈一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建议。首先我谈一点关于高职教育这几年取得的成绩的看法。我认为,这几年最主要的第一条成绩不是扩招,我们讲职业教育的时候总是愿意说我们的学生数从多少到多少,长了多少倍,学习量的增加是广泛的,难的是内涵的增长。最大的成绩是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摸索,通过示范性高职建设等,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就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具体怎么进行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我们也是从各个高职院校的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同志们和专家们反复商量,也就是这种“1221”模式,我们走出了这么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而且这个路还在继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为什么要加“中国国情”?有的人认为“国情”、“特色”这些词是虚的,我觉得是实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我们都去看他们的职业教育,但是它们的职业教育是不可能生搬硬套到我们国家的,这正如当年的马克思不能直接套用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一样。我们需要把国外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和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就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我觉得中国的国情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无论搞经济也好,搞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高职就教育也好,我们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学校,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都必须按照小平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中国是一个孔孟文化和老庄文化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国家,孔孟文化和老庄文化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是一个很和谐的事情,孔孟讲究的是处世之道,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庄文化讲究的是随遇而安,尊重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做庄周梦蝶,庄周在睡梦中梦到了蝴蝶,醒过来之后不明白到底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后来想明白了,不管是什么,随遇而安吧。这说明,你要是竞争失败,反而有可以找到你的位置。在这种文化下,我们的文明表现为非常勇敢、非常能够吃苦,说这个很有意思。我到罗马尼亚访问,它们说这个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想说“既勤劳又勇敢的罗马尼亚人民”,他们说罗马尼亚人民既不勤劳也勇敢,我们的土地形状像一只公鸡。他们说,上帝当初分土地的时候,罗马尼亚人民在睡觉,等醒来的时候去找上帝问我们的土地在哪儿?上帝说分完了,那怎么办?上帝说,哎呀,我的身下还有一块土地,给你们吧。这块土地很肥沃,种一年收三年,所以他们比较注重享受生活。这个故事是开玩笑,但是反映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民的勤劳程度、忍耐程度,还有他对物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民是比较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国情还有一点,中国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这么快,改革得这么好,我们要想一想长三角、珠三角有多少加工的工厂?我们有多少年轻人,特别是18岁到20几岁的女孩子在这些制造工厂做工,她们有什么优点呢?她们这些人,第一,文化素质比较高,第二,眼睛非常好,所以才能做出比较细的活儿。第三是能吃苦。很多企业都是大铺,一个房间睡十几个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工资也不高。但是中国提供了大批的这种劳动力,使得中国这个制造工厂能够成立,这也是我们的国情,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够找到这么多优秀的劳动力?很难的,只有在中国才找得到。所以,很多制造部门当时都搬到中国。再有,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前几年没有摸索出路子来,在经济发展没到很高的时候,是不成熟的,这也是我们的国情。当时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高职教育头上有“三座大山”,一是差生,高职招收的学生都是三本招完了以后我们才能录。二是收费很高,学费相对本科而言可能要高一些,因为没有拨款,或者是只有部分拨款,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没有纳入政府的生均拨款体系,拨款基本是靠原来的中专合并拨的多少钱,地方给多少钱。三是就业难,我记得2001年就任高教司司长之后,参加一个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部里的会议,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说高职的就业率是30%多,当然后来我叫人去查,说是无凭可查,这也成了一桩无凭可查的公案,2001年的高职就业率是查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高职院校在困境中、在没有政府给太多钱的情况下,在学校要生存下去的压力下,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有很多很好的学校创造出了很好的经验。同时,中央和国务院相当重视,总理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有一年开了几十次高职教育工作会议,都是总理亲自抓。还有教育部党组领导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上下的齐心合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探索出了一条中国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总结成“1221”,上午马所长说的书上也讲到了一部分。“1221”,第一个“1”,就是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首先是开放,学校不要办成一个封闭的、不要办成一个围墙内的学校,通俗一点讲,就是大家把思想上的围墙打破,建筑上有围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围墙要打破。打破围墙干什么呢?要汇集、使用,汇集就是把各方面的、社会的、企业的资源汇集过来,为的是要使用。我们的高职院校主要是要发挥这样一个办学平台的作用。要建设这样一个平台,有很多难的地方,但是毕竟我们有这样一个方向,我们的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工学结合,都是要把它汇集成一个平台。有些同志跟我讨论职教集团的问题,甚至提出上海的职教集团办得非常好,一个高职学校有很多行业、企业来支持,实际上这还是一个平台。集团要办实,就是封闭的。因为所谓集团,也就是groups,尽管是法人,但是有相当强的股份关系,在集团下属的法人企业,尽管有法人代表,但是股份一定是集团要占多少,不然叫什么集团呢?如果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为什么还要叫集团呢?另外两个系统,我为什么要强调一下呢?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这是两个人才培养体系,这两个体系要灵活地、交叉地进行应用。我为什么要强调两点?我们一旦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有些学校就忽视了基础理论课,比如有的学校甚至把数学课都停掉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发现这个情况以后,开了一个座谈会,我强调了一下,不要结束基础理论课,学校还是要给学生教一些他所学的专业所在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马上下面又有反应,又重视基础理论,实践不要搞。不是这样,两个轮子都要转,不能只强调实践,忘掉基础理论,也不能光强调基础理论而忽视实践。这就和反左和反右的关系是一样,既要反左,也要反右,但是当前的重点是反左。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理论,重点是实践。我们要系统地设计这两个体系的课程,真正为我们的人才培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服务。再有,要有两个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证书。一个是学历证,或者以后能不能有学位证。二是职业资格证。既反映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实践技能的程度。要把我们的学校办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这是一大块,既是终身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基地。这个“1221”,下面也有人反映,是不是不要工学结合了?不要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了?不是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大趋势,但是怎样进行工学结合?怎样推进工学结合?我们需要有实际的东西、实际的改法、实际的路。离开了平台,工学结合办得成吗?培养学生的交叉实践动手能力,离开工厂、离开工作办得成吗?不是离开工厂、离开工作,不和企业合作,恰恰是加强。所以,第一条成绩应该是我们探索出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新模式、新路子。第二个成绩,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和大家不断的讨论、学习,无论是管理部门、政府部门还是学校,对高职的认识正在逐步统一,对它的重要性、对它在国家社会中的战略地位都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我记得我刚到高教司来的时候,大家对高职是一个层次教育还是类型教育争论很大,这几年通过示范性高职的建设,我们在16号文件中明确定义,高职是个类型教育,这个文件虽然是高教司起草的,但是是周部长批准、党组讨论首肯的,而且党组比较一致地认为高职是一个类型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层次。这些关系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论,这一点也是有很大的了不起的作用。如果大家在脑子里对这个问题模模糊糊,认识不统一,也没法办高职,正因为认识统一了,我们才有了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等举措,如果当时在思想认识上不统一,对高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后面的许多工作是没法开展的。我在高教司长的位置上,除了高职以外,还做了很多改革,包括英语教学的改革,抓了八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反对,为什么?因为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他并不是故意的,他就认为那样好,尽管有些是事实证明并不好,但他还是坚持认为好,这就是没办法的事,你要改变他的看法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高职就相反,很快地就在认识上取得了统一,而且大家心气很高、干劲很足。中国青年报社的副社长就说,他参加了很多会,唯一感到非常震惊、振奋的就是高职的会从来没有人退场、从来没有人干别的活儿。这就表明高职战线大家都在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而且是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之上,如果认识不统一,哪有那么大的心气?第三个成绩,高职经过这么多年,现在正在逐步甩掉“三座大山”的帽子,在6月23号中青报的采访中我特别强调,高职已经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源,我们有很多好的学生,有很多愿意学技能的学生在往高职走。说实话,当年如果我没有机会上大学,我都想上职业学校,就是学个技能,学个一技之长。高职的就业率,去年是68%,已经比本科要高了。高职的就业不再是困难,今年的形势比本科还要好,而且高职的就业基本工资也不低,和本科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我昨天在网上看了一下,2007年本科平均就业工资是2400,高职是1600。到2008年,高职是1700,本科变成了2300。这说明我们的就业起薪在涨,本科在降。我们的高职就业率统计虽然是68%,比本科低,但是说句老实话,统计口径和就业市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高职是实实在在的全口径统计,每个学校拿着就业单在统计就业率,中职是抽样,不是所有的全统计,当然抽样也基本反映了还不错,但总之是不一样的。其次,中职就业的趋向和高职还不完全一样,我们自己说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基本定位是在具有比较高的操作技术,68%的就业率还是比较欣慰的。2001年的时候是百分之三十多,2002、2003年的时候基本是40%左右,毕竟我们在这短短的几年,在扩招这么快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率上升了二十多个百分点,我们还是很了不起的,不容易。领导提出来还要进一步努力,要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到80%、90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