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管静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用“疯长”来形容网络文学十年间的发展是毫不为过的。十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网络文学以原生态的迅猛生长力突飞猛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这个网络无所不及的时代,网络的触角有多长,网络文学的枝蔓就能延伸多长。那么,疯长过后,网络文学接下来的目标是否还仅仅满足于攻城略地、占领地盘呢?在具备了与传统纸质文学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资格后,网络文学是否已经到了检省自己的时候?首先,“我是谁”:身份的迷失。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什么?在我们当初很随意地冠之以“网络文学”之名后,网络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胀破了这一命名本身的内涵所指,导致今天网络文学身份的迷失。无疑,网络文学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所以,这一命名标示的是这一文学的传播载体,而非其属性与特质。但是,发展到今天,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状态。不仅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已经渐次地融入传统的作家队伍和作家组织当中,更为复杂的还在于,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栖居于网络,很多网络文学作家在名声鹊起后也向纸质媒介进发,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在出版社出书;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传统作家也喜欢把作品粘贴到网上,在网上首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如果还仅仅泛指一切“网络上的文学”,显然已经毫无意义。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其一,继续我行我素,继续狂欢;其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型”的品质提升。继续我行我素的狂欢当然可以,也来得自由省力,但是,如果没有品质作为保障,当网络文学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这场狂欢还能持续下去吗?高歌猛进的态势还能得以维持吗?由此可见,占得“市场份额”后的品质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必须作出的决断。没有一个健全、平衡的文学生态系统,任何文学都难以获得持久而健康的生长。这正是目前的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缺失的。有论者曾指出,网络文学目前是处在“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其实,如果从整个文学生产的全过程来考察,网络文学缺失的岂止是这“三无”。首先,就创作主体而言,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相比,网络文学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千差万异,更遑论文学修养,这就使得网络文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作品创作中,没有一种有效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有作者为了赚取点击率,不惜“爆猛料”、“造噱头”,导致一些作品格调低下。再次,作品产生后,无论质量优劣,趣味高低,人人可以凭借网络瞬间将其传播出去,既无审查,也无监管。最后,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没有文学批评的参与和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如众所知,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两翼,失去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注定难以完成漂亮的飞翔。同时,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也是任何文学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7月14日,有删改)1.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的命名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B.网络文学目前缺失的是“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C.网络文学在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必须提升作品品质。D.网络文学要健康生长,必须有优胜劣汰的机制和文学批评的参与。2.下列关于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突破人们传统的思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编织自己的文学梦想。B.网络文学攻城略地后,和纸质文学几乎呈现出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局面。C.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学,都要有监管、有批评、有引导。D.网络文学虽发展迅猛,但短时间内难以拥有像纸质文学那样的生态系统。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品质提升后,还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B.网络文学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差异大。C.将来网络文学作家向纸质媒介进发,出版自己的书籍。D.网络文学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剔除糟粕、留住精品。二、古诗文阅读。(共33分)冯胜,定远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俾居幕府,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拔.之以为根本拔:攻取B.金陵龙蟠虎.踞虎:猛虎C.遂命袭兄职,典.亲军典:掌管D.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系:拘囚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为.敌所杀若属皆且为.所虏B.因.乃剌吾请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国用之.卒,子诚幼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胜喜好读书,通晓兵法,英勇多谋略。元朝末年,他和哥哥冯国用一起筑寨自保,后来,归顺了太租。B.冯胜在归顺太祖以后,屡立战功,当了元帅。在哥哥冯国用英年早逝以后,他承袭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C.冯胜征讨辽东时指挥有方.节节胜利。但是他藏匿良马,勒索珠宝,受到太祖处罚,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D.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威望很高。但是因为太祖的猜忌,再加上他多次因小事违逆皇帝心意,最终被赐死。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译文:(2)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译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雨晴陈与义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天河尽意明。8、诗的前两联是如何来表现雨晴的?试赏析。(4分)9、“卧看天河尽意明”是从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卧看牵牛织女星”化用而来,但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加以赏析。(4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1),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2),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3)暖暖远人村,。(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5),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辛弃疾《永遇乐》)(7),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8),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三、现代文阅读(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塑像与目光张鲜明①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②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③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④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⑤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⑥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11.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述。(6分)12.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这句话?(5分)1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作简要分析。(5分)14.给炎黄二帝塑像,有人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很有必要;有人认为劳民伤财,实属多余。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