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职高期末语文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职高期末语文试题一、选择题(5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甄.(zhēn)选蹩.(biě)脚受益匪.(fēi)浅飒.(sà)然浮空B.疤癗.(lěi)痉.(jìng)挛山川相缭.(liáo)耳剽.(piāo)口熟C.悲恸.(tòng)失怙.(hù)狂放不羁.(jì)三缄.(jiān)其口D.隔膜.(mó)虔.(qiān)诚耳濡.(r.ǔ)目染荷.(hè)枪实弹2.选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A.思忖观摹根深缔固沤心沥血B.恬静秘诀矫揉造做妄自菲薄C.谩骂举止涣然一新犷悍无赖D.筵席拘谨漫不经心不屑一顾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为改善身体状况,罗兰许年来都在瑞士________假日。②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_________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③这部循环式小说为20世纪力求________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的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④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______。A.渡过探求捕获就教B.度过探索捕捉执教C.度过探求捕获执教D.渡过探索捕捉就教4、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乾隆在下江南的途中,看到一些贫困的百姓不能自给,便慷慨地施舍。走一路,银子撒一路,因此在百姓的眼里,皇帝成了过路财神。B、广东队朱芳雨和李群密切配合,冲垮了江苏队的防线,使得江苏队的防守分崩离析,最后溃不成军。C、我一直认为,民原本不暴,青原本不愤,但架不住媒体总喜欢耸人听闻,被媒体一忽悠,民就成了“暴民”,青就成了“愤青”。D、要在100万人口的大都市找到行迹不定的犯罪嫌疑人,简直是水中捞月。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排查进行到第18天,也就是2005年11月20日,专案组终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踪影。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姚明入选西部全明星阵容的首发中锋,使中国球员第一次得以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赛场上。B、我国正在研究酝酿在条件成熟的部分大中城市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以便进一步提高并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和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水平。C.风风雨雨中,他每天都在山里敲呀、凿呀,他用手锤敲醒了太阳,他又用手锤敲落了月亮,敲得石头都有了感情。D.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那样和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6.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A.有意者请将本人亲笔撰写的自荐书、简历(包括家属情况介绍)、有效证件(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和考试资格证等)邮寄到我校。B.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产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的文字、图片讲究精美,是完全必要的。C.老师走进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么?同学们。”D.我们从一些考古发现中可知史前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些文明来源于何处呢?来自地球本身?还是来自太空人?7.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A、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后人称他们为“三苏”。他们和王安石、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有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唐书》。C、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杰出代表。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D、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④⑥⑤②①③B、⑥②①⑤④③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④⑤②③①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全品中考网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全品中考网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10.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A.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B.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C.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D.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11.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C.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D.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12.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B.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C.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D.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3.“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15.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6.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18.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19、翻译下列句子(8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卞毓方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