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市高三年级寒假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面两图示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某学者对中国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比较,根据图示中有关文字,你认为这两项制度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条件B.传承方法C.职责范围D.历史作用2.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B.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C.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D.依靠礼仪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3.《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能够逐渐改变当时这一情况的技术发明是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制墨技术4.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6.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他本可以通过承认错误,避免极刑,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雅典民主的形式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B.苏格拉底之死意味着希腊人违背了法治原则C.苏格拉底的“不敬神”源于他的哲学观念——“认识你自己”D.表明了苏格拉底对思想自由的追求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C.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D.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8.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曾这样描述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封建制的特点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共奉天子郡县制的特点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2A.薄伽丘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B.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C.体现人类的理性是自然赋予的D.品德是判定人类贵贱的标准9.有人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以下最能反映“中世纪的衰落”的根本表现是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B.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C.美洲的发现冲击了西欧教会的威信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10.英国政治制度史》:“1689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是被上院否决,次年又被威廉三世否决。”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此时的英国国王拥有立法否决权②此时的英国上院具有立法否决权③此时的英国下院拥有立法权④此时的英国国王违反了英国关于限制王权的法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2.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经济的崛起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13.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B.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C.民族工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工业资本近代工业企业数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1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15.《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巩固苏维埃政权16.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3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D.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17.右表是《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A.走向改革开放B.小平南巡改革潮涌C.包容与创新改革期待深化D.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18.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C.中国的改革开放D.新经济政策19.右图漫画《求援》,讲的是2009年9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请求各国一起承担责任解决全球性问题。据此,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已经明显力不从心B.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不断发展C.全球性问题都是美国造成的,必须由美国来承担D.联合国可以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要拍摄一部“1933年的世界”的记录片,以下场景可以选择的是①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政府总理②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开始推行新政③伪满洲国在东北建立④电影院放映有声彩色电影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修题,第25—第26题为选修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1.阅读下列对五四运动(注:这里指广义上使用的“五四运动”,所涉及的时期大致是1917年到1921年。)的各种阐释和评价,回答相关问题。(14分)材料一他们(自由主义者)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以大众活语言的新文学取代文言文的旧文学”;它是一场“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反对对它们贬抑的运动”,是一场“由那些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现代历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论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他们)把欧洲文艺复兴看作是在中世纪旧秩序桎梏中挣扎的新生资本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一场运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适应了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因而在欧洲得以复活。而在“五四”时期,中国的经济也从中世纪状“一五”(1953一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0—1995):“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4况发展到资本主义状况,并提出了类似的文化上的要求。——[美】周策纵《五四运动》材料二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三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1)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者”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理由是什么?(1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4分)此处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什么?(1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4分)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2分)(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2分)22.1989年联合国大会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的建议,将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及其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到相关问题。(14分)材料一马铃薯的出现弥补了谷物收成不足所带来的粮食短缺,可以说印第安人的农业成就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成就了中国康乾盛世。明末清初战乱之后……,又加上美洲高产作物。……康熙重视粮食的生产……还新培育了早熟新稻种取名“御稻米”,积极加以推广,并派水稻专家到各地做现场指导……清朝统治者提出了“财帛不足喜,惟多人为可喜耳”的思想。——易富贤著《就清朝初年人口数量与葛剑雄先生商榷》材料二19世纪英国人口统计(单位:百万)时间18011811182118311841185118611871188118911901人口数量8.910.212.013.915.917.920.022.126.029.035.5——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材料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在城市市民中出现了由母亲自己哺乳的趋向,从而增加了新生儿生存5的可能性。……工业品的需求不仅依赖于国民总收入,而且与消费者的数量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最初目标主要是满足消费市场,如果抑制消费必然会使工业革命的步伐放慢。……人口增长可能抑制节省劳动力革新的研究。——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的家庭生产》材料四据《中国人口报》消息,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8.4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朝初年人口增长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英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关系的具体表现。(6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四中人口流动方向的经济原因。(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认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