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题精编(十二)【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希腊哲学将文艺理论提升到了哲学认识的高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各自哲学基础上对艺术美的阐释,使艺术美得以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基础。“理念”论把世界分为两部分。现实的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美学认识上的不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是“理念”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认为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不值得提倡。但他也不完全否认艺术,认为唯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美”的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美的事物,所以他认为艺术要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美不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纯粹的美,美是具体的。他曾说:“每一个事物本身与其本质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在他看来,美和美的本质并非同一样东西,美的事物一方面必须和美的本质合一;另一方面,美的本质又不是简单存在的,它也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呈现。美和美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悲剧都有各自的论述,其观点也是大相径庭。柏拉图认为悲剧亵渎了神的尊严。悲剧还让人产生怜悯、痛苦的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会放大,削弱人的理性力量。他坚持认为悲剧会影响到国民的心理健康,危及城邦的建设与安定。所以要将模仿诗人和艺术家驱除出“理想国”。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和诗都是模仿,但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单纯的模仿。更多地需要通过事物规律进行创作,同时也是在创造美,并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他在《诗学》中讲道:悲剧是对一个严肃、有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分别被用于悲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他认为悲剧有教育功能,有“净化”的作用,能为观众提供“精神享受”。悲剧中的英雄人物遭受的灾难引起了人们的怜悯,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情绪得以发泄,从而“净化”观众的心灵。这种在精神上的享受不但能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同时能产生舒畅的审美快感。这就是悲剧式的“愉快感”,观众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念”论的基础上阐释了艺术美,使艺术美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B.“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不真实的;而“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C.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D.以“理念”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虽不提倡艺术,但也不完全否认艺术。2.下列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观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B.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艺术,他认为只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C.亚里士多德否认艺术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他认为艺术是具体的,它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真实。D.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对艺术、悲剧的认识也有些偏颇。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认识不相同,是因为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差异。C.柏拉图对悲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悲剧会对国民产生不良影响,危及社会的安定。D.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给观众带来舒畅的审美快感,能培养观众善良的道德品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凤生,字竹屿,安徽婺源人。父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军机章京,累迁刑部郎中,精究法律,治狱矜慎。改御史,巡城、巡漕,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直声。以诗名。凤生,嘉庆中,入赀为浙江通判,屡摄.知县事。任兰溪仅数月,清积案七百余事。任平湖,有民数百户,诵经茹素,传授邪教,凤生悯.其愚惑,开谕利害,治为首数人罪,余释之。道光初,浙江清查仓库,以凤生总其事。会浙西大水,江、浙两省议合治,调凤生乍浦同知,勘水道,乃由天目山历湖州、嘉兴,沿太湖以达松江。计画甫就,事未行,值淮南高堰溃决,江南大吏疏调凤生赴南河。未几,擢河南归德知府,濬虞城、夏邑、永城三县沟渠。寻擢彰卫怀道,道属河工五厅,岁修糜费,春秋防汛,虚应故事,凤生力矫积习,事必躬亲。以岁修有定例,另案无定例,在任三年,力删另案以杜弊。寻以疾乞归。九年,两江总督蒋攸铦荐起原官,署两淮盐运使。凤生以淮盐极敝.,条上十八事。攸铦采其议,改灶盐,节浮费,濬河道,增屯船,缉场私、邻私之出入,禁江船、漕船之夹带,及清查库款,督运淮北诸条,疏陈待施行,会诏捕盐枭巨魁黄玉林,凤生计招出首,责缉私赎罪。攸铦已入告,旋因告讦置之狱,又得玉林所寄其党私书,意反复,密疏请处以重法。上以前后歧异,谴攸铦,凤生亦降调。陶澍继督两江,与尚书王鼎、侍郎宝兴会筹盐法,合疏留凤生襄议,于是大有兴革,略与凤生初议相出入。十二年,湖北大潦,总督卢坤疏留凤生治江、汉堤工,袤亘数百里,半载告竣,秋水至,新堤有溃者,凤生引咎乞疾归。寻淮北票盐大畅,陶澍以凤生首议功上闻,促之出,未行而卒。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成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四方大吏争相疏调,少竟其用,惟治淮盐尤为陶澍所倚藉焉。(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一》,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屡摄.知县事摄:代理B.凤生悯.其愚惑悯:同情C.凤生以淮盐极敝.敝:破旧D.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笃:非常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凤生受人重视的一组是(3分)()①精究法律,治狱矜慎②以凤生总其事③江南大吏疏调凤生赴南河④力删另案以杜弊⑤谴攸铦,凤生亦降调⑥疏留凤生治江、汉堤工A.①④⑥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凤生富有才干,办事干练坚决,雷厉风行。在担任兰溪县令时,几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七百多起旧案;后来又被调往各地主持水利工程,多次受到提拔。B.王凤生注重改革,每到一地,都会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和措施。尤其是在治理淮盐问题上,提出了诸多改革主张,在制定盐法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C.王凤生办事讲原则,也讲人情,讲策略,重实效。在担任平湖县令时,他灵活处理了当地百姓迷信邪教的案件;在任两淮盐运使时,他用计成功地诱捕了大盐枭黄玉林。D.王凤生不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实干家。他特别留意各地的山川地形,并将其编成图志,深受各地大员赏识。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岁修糜费,春秋防汛,虚应故事,凤生力矫积习,事必躬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春阴朱弁①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①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长在心上的眼睛梅贻涵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两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一点一点地往前探,做什么事都得让小驴帮忙。可最近,小驴却非常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小驴的爸爸妈妈走后,别的不再管小驴,只是每到秋天的时候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不知为什么,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帮快穿飞了,鞋底也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只是默默地盼着爸爸妈妈能早点把鞋邮来。秋天匆匆而去,冬天很快来了,一直不见鞋的踪影,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趾也着急地探出头来,全都冻得成了红萝卜头。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忙了一天的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为什么总是坐着不睡。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小驴想,也许过几天奶奶就能睡着了,可许多天过去了,奶奶还是每晚都坐着,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夜。周日的早晨,小驴早早地爬起来,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随身带的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一棵又一棵地挖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洁白的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寻找着,挖着。塑料袋里的草根越来越多,小驴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了同学大胖。大胖看着地上的血迹,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的穿个没底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用手抹了把冻出来的清鼻涕,呵呵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一进门就举着装着草根的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吃了晚上就可以睡着觉了。”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非常惊讶地问:“驴儿,你这是在哪弄的?”小驴兴奋地说:“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的。”奶奶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小驴赶紧往后躲,但还是被奶奶抓住了。她用颤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