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试卷2012.1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跻.身/侪.辈阻.挠/狙.击枪拮.据/佶.屈聱牙B.入殓./眼睑.保佑./座右.铭急.躁/岌.岌可危C.禅.让/阐.释监.察/鉴.定会假.日/应接不暇.D.怃.然/忤.逆打更./闭门羹.邸.所/砥.柱中流【答案】DA.jī/chái;zǔ/jū;jié/jíB.liàn/jiǎn;yòu;jíC.shàn/chǎn;jiān/jiàn;jià/xiáD.wǔ;gēng;dǐ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对记者表示,他将于12月10日前去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B.警察在四川广南高速公路上包围了一持枪劫持一位女性的匪徒,见女人质生命受到威胁,武警狙击手果断开枪将其击毙。C.伦敦奥运会即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运会历届开幕式最节俭、安保规模最大、裁判争议最多的一次运动会。D.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答案】DA项中“12月10日前去”有歧义;B项中“其指代不明;C项中“历届”应该放在“奥运会”前.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5分)一个似乎顺理成章的逻辑是,在免费政策的刺激下,人们争相占这一便宜,争着挤在这免费的几天里出行,本就很脆弱的高速公路自然无法承受,于是出现了大堵车。这套逻辑似是而非,完全站不住脚。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之前就有,而并非免费后才有的景象;出现车流扎堆儿,肯定有受免费诱惑的,但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公路管理方对此缺乏充分的高速车流信息预警。免费,不只是免通行费的问题,而是为了消除收费站这个关键的堵点,以免费放行减少时滞、促进顺畅。可是虽然免费了,收费站却还像收费时那样拦车发卡收卡,等于没有解决问题,还因为免费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这是导致此次假日大堵车的逻辑,而不能错误地反推出“不应该免费”。舆论千万不能被错误的逻辑牵着鼻子走,跟着既得利益者喊出“还是收费好”。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的原因是(不超过50字):【答案】公路管理方缺乏高速车流信息预警;免费政策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收费站拦车发卡收卡。(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解析】公路管理方缺乏高速车流信息预警,收费站拦车发卡收卡,此两点大部分可以答出,得4分;免费政策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此点准确表述方可得分。【主要问题】①表述不准确,句子本身有语病;②答题不完整,缺少关键词;③主观臆断,例如收费站虚假免费;④答题规范问题,错别字(欲警)、字数超过扣分。4.因为日本的有关钓鱼岛购岛的“闹剧”,中日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城市发生了针对日系产品的“打砸抢”事件,假如你和声称“爱国”的“打砸抢”参与者展开论战,你将持怎样的观点?(4分)【答案】理由必须扣住两点“爱国热情可嘉”“违法行动必须杜绝”!(2点4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先生名轼,姓苏,字子瞻。先父名洵,被赠予太子太师的谥号。先生的先母程氏,被追封为成国夫人。先生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四处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他的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先生听到古今成功失败(的事例),总是能说出其中的关键。他的母亲曾经读《东汉史》,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感慨地深深叹息。先生在旁边陪侍母亲,(见状就)说:“我要是想(将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您也会赞成的吧?”母亲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先生也奋发自砺,有当权执政的志向。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了(有出息的)儿子了。”等到成年的时候,他学习并贯通了经书与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丁(遭遇)先君忧(父母的丧事),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遭受父亲之丧,服孝期满,当时(已经)是熙宁二年了。王安石执掌大权,多有建树先生与王安石的主张向来不同。先生还朝后,(王安石把他)安置在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变科举制度,皇上对这件事心存疑虑,让两制三馆的官员讨论。先生的奏议上达(之后),皇上醒悟了,说:“我本来就怀疑会这样,(现在)得到了苏轼的见解,我心里就放心了。”(皇上)当天(就)召见苏轼,问:“(你)为什么帮助我?”先生推辞谦让了好久,才说:“我私下里认为您追求天下安定的局面太过急切,听取臣下的建言太过广泛,录用人才太过急促,希望陛下安心下来,静静地等待(真正优秀的)人才的到来,在这之后再根聚这些人才的能力安排相应的差事。”皇上肃敬地听取了先生的言论,说:“你的三句话,我应当仔细地思考。”王安石的同党都不高兴,差遣他兼任开封府推官,意图在于用更多的政事来使他困扰。先生分辨判断精确敏锐,声名传播得更远。(在)殿前初次策问进士,前来考试的举子的见识很少相合,(都)争着讲述祖宗法制的错与对。先生担任考官,回家后起草了答词来进献给皇上,其文字深深点中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从此之后,先生分析时事更加深刻有力,王安石更加嫉恨,管理杂事的御史捏造苏轼(有)过错、失误的事实上报皇帝,尽力追究却一无所得(没有任何根据)。先生没有用一个字来为自己辩解,请求调任外官来回避王安石等人。通判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饭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本路管库,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先生担任杭州通判。到杭州之后,(正赶上)杭州大旱,饥饿与疾病一同发送。苏轼向朝廷请求,免除杭州路三分之一的上供米粮,又得到(通过)赏赐剃度僧人的度牒交换米粮来拯救饥饿之人的机会。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卖出平价买进的米粮,做了很多的饭粥药剂,派遣使者带着医生,分地区医治病人,救活的民众很多。在这个时候,天下(正)实行青苗、免役、市易等新法,浙西地区兼实行水利法、盐法。先生在这里做官,常常依据法律来方便百姓,百姓依靠这个才稍微安宁。高丽前来进贡的使者,凌侮蔑视州郡长官。陪同使臣的都是杭州路管理仓库的官员,(这些人)凭借陪同使者的威势,骄慢蛮横,以至于跟(州郡)主要官员相抵触。先生派人对他们说:“远方夷人仰慕本朝的教化因而前来,按道理(他们)一定是恭敬柔顺的,现在却如此暴戾恣睢,如果不是你们教唆(诱导)他们,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你们如果不悔改,将把你们的所作所为上奏朝廷。”自杭徙知密州。郡尝有盗窃发而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遣一二班使臣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民诉之,公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先生从杭州调任密州。密州曾经有盗窃案件发生却没有破获,安抚转运司对此很担忧,就派遣了一二班使臣率领几千凶悍的士兵,入境捕捉。(那些)士兵凶残暴戾,恣意妄为,拿违禁的物件(栽赃陷害)诬赖百姓,闯入百姓家里与百姓争斗,以致杀死了人,(这些士兵)害怕治罪,惊恐逃散,想要作乱。百姓控诉他们的罪行,先生扔掉他们的诉状,看也不看,说:“一定不会到这种地步(或: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溃逃的士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稍微安心。先生派人把他们招来,杀了他们。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从密州调任徐州。这一年,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从南清河漫溢出来。徐州城南有两山环绕,吕梁山、白步山控扼在这之间,于是河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水涨上来不能及时下泄。徐州城墙即将被大水泡烂,城内富有的居民争着出城躲避水患。先生说:“富有的居民如果出城,(那么)城里的民心就会动摇,我(还)跟谁来守城呢?我在这里,水决不能毁坏城墙。”驱赶那些富人又回到城里。先生穿着草鞋,拄着拐杖,亲自进入武卫营,呼喊武卫营军官,对他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急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为我竭尽全力(保护城池)。”(那个)军官大喊道:“太守尚且不避泥水,这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的时候啊。”(于是)拿着棍棒进入队伍中,率领他手下的人穿着短衣赤着脚拿着畚箕铁锨出城。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请老,以本官致仕,遂以不起。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问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实七月丁亥也。建中靖国元年六月,以年老为由提出(退休)请求,在原任职位退休,就因此一病不起。还不到十天,只是让几个孩子在旁边服侍,(对孩子)说:“我一生没有做坏事,死了之后一定不会堕入地狱。你们千万不要哭泣,(不要)使得我(的灵魂)受到惊恐而影响我羽化登仙。”(儿女们)拿怎么处理后事来问他,他不回答,就神智清澈地逝世了,准确的日期是七月丁亥日。(选自《东坡乐府笺》,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冠,学通经史比:等到B.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建立:施工建造C.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徒跣:赤脚D.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悛:悔改【答案】B建立:有建树,有创造。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仁善爱民的一组是(3分)①公与介甫议论素异②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饭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③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④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⑤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⑥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答案】C①反映苏轼的政治见解与王安石不同;③反映苏轼的施政能力;⑥表现苏轼的治理策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从小就很聪明而且有远大志向,听到古今人物的成功失败的事情,总是能说出其中的关键,并且立志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B.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杭州出现严重旱灾,老百姓饥饿、疾病一同发作。苏轼向朝廷请求,免除杭州路三分之一的上供米粮。C.老百姓投诉悍卒的暴行,苏轼扔掉诉状,看也不看,说这些士兵一定不至于到这种地步。那些悍卒听到这个消息稍微安静下来,不再作乱。D.徐州发生水患,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拐杖,亲自进入武卫营,动员卒长为之尽力守城,共御水患。卒长深受感动,带领手下出城抗洪。【答案】C“安静下来,不再作乱”与原文不符。安,是安心。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3分)【答案】王安石的同党都不高兴,差遣他兼任开封府推官,意图在于用更多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