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落实一、知识结构w.w.w.k.s.5.u.c.o.m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兴起思想条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发表:1848年2月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意义: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性质:工人阶级政权民选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或罢免他们措施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意义: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过程: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内: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意义国际: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有了新型的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北伐战争,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国共十年对峙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百年反帝斗争中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解放战争中共赢得了革命胜利结局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迈向社会主义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挫折:十年“文化大革命”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冤假错案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完善依法治国基层民主选举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澳门回归台湾问题背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探索与挫折(1956—1960年)成功:八大的正确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折后艰难调整(1961—1966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严重挫折的十年(1966—1976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的开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形成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农业:余粮征集制内容工业:工业国有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强制劳动评价:有利于巩固政权,但有严重弊端背景:国内战争结束;政治危机严重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内容工业:中小企业允许私营新经济政策流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政权确立: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内容: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影响:基本实现工业化;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成效,但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改革背景:80年代,苏联陷入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结果: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二、专题知识网络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践)(成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五计划”新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建设在农业集体化曲折中前进(斯大林模式形成)(走苏联道路,形成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对外形成开放格局戈尔巴乔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能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繁荣发展三、基本概念(一)巴黎公社w.w.w.k.s.5.u.c.o.m1.革命爆发的偶然性: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巴黎公社起义只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普法战争法国的战败成为革命爆发的偶然条件。2.革命失败的必然性:从客观原因看,反动力量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有普鲁士强权的干涉和镇压从主观原因看,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斗争经验不足,使得决策屡次出现失误,没有建立工农联盟,孤军奋战等。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历史的发展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3.公社的经验教训经验:是无产阶级以暴力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体现出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教训: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拮据;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孤军奋战;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二)十月革命1.条件主观条件: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有在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客观条件:俄国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也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形成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特点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从革命的性质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方式夺取政权。3.意义对俄国历史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俄国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它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三)斯大林体制1.背景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因素:过度时期斗争激烈,险恶的外部环境。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传统。个人因素:斯大林个人脾气暴躁、独断专行。2.特征w.w.w.k.s.5.u.c.o.m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3.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军事力量显著增强,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强国。4.弊端经济方面:严重超越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得不到发扬,社会主义法制遭到践踏。四专题综合归纳(一)苏俄(联)经济政策的变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遭到人们的反对,出现社会危机。2.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3.斯大林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这种体制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都失败了,并导致苏联解体。(二)从经济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方面对比分析苏中社会主义建设一败一成的原因及经验教训。1.经济建设: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迟缓,几度滑坡,引起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怀疑。中国自“文革”结束以后,经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过渡,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力量。2.理论建设:苏联经济建设长期脱离实际,坚持教条主义,对原有理论没有真正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借鉴资本主义长处,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思想建设:苏联不能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有效的反渗透。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4.经验教训: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经济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斯大林模式与西方和中国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方法总结1.理清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线索。2.对比苏中社会主义改革的成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正确性。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