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优教育门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三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1.(2014•北京东城期末考试)“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答案】A【解析】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故C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鸦片战后,故D项错误。2.(2014•四川凉山一模)《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间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C、D项不够全面,故C、D项错误。3.(2014•四川成都一模)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理解。“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4.(2014•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5.(2014•重庆万州一模)“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张属于道家,由D项中“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张“无为”,这正是道家的代表性观点,故D项正确;A项出自儒家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观点,C项出自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属于同一思想流派,故A、B、C三项错误。6.(2014•广东茂名一模考试)“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A.道家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答案】A【解析】道家思想讲求自然无为,重视辩证思维,材料中“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象”,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而佛教思想重视修性,材料没有体现个人修养的情况,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将儒家道德上升到世界本源的地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家道德的强调,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思想是世界本原,故D项错误。7.(201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2009年9月23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彤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答案】C【解析】紧扣材料孔子像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找到选项涵义相符者即可。“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意思是要选贤任能,故A项错误;“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要用权威而不是厚德来统治天下,故B项错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是指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方能自信,要懂得礼数才能立足于社会,故C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要统治者不尚贤,不追求难得之物,与材料孔子形象不符,故D项错误。8.(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正君心以立纪纲D.天下为主,君为客【答案】B【解析】“克己复礼”为孔子的主张,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正君心以立纪纲”为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君主摆正心态,树立好的法纪纲领,故C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明清时期黄宗羲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9.(2014•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A.天下相兼爱则治,相恶则乱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答案】C【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两处:“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ABD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同时满足两项、符合要求的是C选项。10.(2014•河北邯郸高三摸底考试)《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B.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D.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等关键词可知古代文化追求与天地、日月、四季、鬼神的契合,也就是天人合一了,选择B项。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未能体现理性、科学精神,故ACD项不正确。11..(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第一次联考)《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答案】C【解析】本题紧抓“嫁妆中预备凶服,公婆还很高兴”这一信息点做题。可用排除法做题,A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与礼制无关;B体现的是礼乐制下的等级森严;D体现的是两汉察举制。12.(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A.与自然和谐相处B.让百姓减少支出C.减少财政浪费D.与民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材料是汉文帝遗诏对自己丧葬的从简要求,根据材料“皆瓦器……不起坟”可知文帝主张节俭,反对浪费,选择C项。材料并未涉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排除A项;BD含义是相同的,文帝的遗诏只是对政府支出的要求,未涉及到对百姓赋役的征收,故排除BD。13.(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答案】C【解析】“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符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故C项正确;程朱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探求天人关系是为政治服务,而不是探求自然规律,故B项错误;此学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14.(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说“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说的是儒家思想是法制的内核,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一些原则,而法制则是具体的细则,两者并不相同,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是人治思想,不会促进民主法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15..(2014•云南昆明第一次摸底)《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D【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为最佳选项。AC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秦朝已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无体现,故排除ABC.16.(2014•广东七校联合体第二次联考)右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答案】C【解析】从图表上分析,“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天”与“人”(或人类社会)的关系;明显,C项说的是“昆虫”、“草木”的生活现象,没有说到“人”,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因而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中“形体上”一栏对应;B项与“意识上”一栏对应;D项与“政治上”一栏对应。17.(2014•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答案】C【解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正确。A、B、D不是主要目的。18.(2014•四川自贡一模)右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