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启示类题型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启示”类问题以历史之镜对照现实,不但总结历史,更是为现实寻求依据,找出对策,防患未然。这种把历史现实性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训练,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对改变“历史就是记忆”的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甚至人文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鉴于此,历史启示类题型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1、题型特点:(1)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看法”、“理解”、“你认为”等提示语来提问,体现了历史的借鉴教育功能,是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2)“启示”类试题一般都是有多个设问的题,而“启示”往往出现在试题的最后部分,这一问的思考和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高考“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在设计上非常重视前面问题的铺垫作用,所给答案与前面设问答案浑然一体,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3)从近年来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答案不唯一,具有主观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只要考生所答的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主观性和主动性。该题型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4)阅卷标准的多元化。由于命题者没有为“启示”类开放性试题给出明确答案,这样,阅卷老师不能象以前那样生搬硬套答案,给阅卷老师打分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一般来讲,既要采点给分,更要采意给分,只要考生给出的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就可得分。2、解题技巧(1)先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其次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2)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分析,特别注意最后一问的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3)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4)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分值不高,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5)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例1(2005上海高考第1题)“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史上重要人物对历史的看法。A项为司马迁的观点;B项为明清时“经世致用”观点;D项是司马光的观点。例2(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清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答案】(1)从领先转为落后。(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分)(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4)①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科研投入。②要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③全民族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④要善于引进和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科技。等等。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解析:(1)历史的借鉴教育功能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训练,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对改变“历史就是记忆”的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甚至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例如通过今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中有关中西科技发展的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振兴中华民族,就要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使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历史使命感。(2)思维空间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仅仅要求考生掌握“从10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要求考生对“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考生可以通过材料和自己原已掌握的“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从多角度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悟,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同时,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题:1、(2009年安徽合肥高三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21题)(15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雅典公民大会初探》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在资产阶级革命适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律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西方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2)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特点。(3分)(3)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新的发展?(4分)(4)综合上述材料,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对你有何启示?(2分)1、答案:(15分)(1)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专政。(6分)(答出其中2点亦可)(2)特点:通过立法来确立民主政治;议会(国会)拥有立法权,并逐步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3分)(3)发展:扩大城乡基层民主的选举制度;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等。(4分。只要答出其中2点或答出具体史实亦可)(4)认识:过程漫长、曲折前进,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具有时代性、阶级性。(2分)(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第1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从大会的组成、阶级立场以及国家性质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可由整体到部分进行分析。从材料的来源可得出欧美国家通过立法保证民主政治的确立;然后从不同国家民主政治的内容上来概括归纳。第3问可运用所学知识并联系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第4问需综合材料得出结论,但结论需从材料中提取,并能共同反映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概况。2、(2009年广东深圳第一次高三调研30题)(14分)当前,一场新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问题的高度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白银资本》一书写到:“自16世纪中期起,白银注入中国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扩张更为壮观。明代经济越来越在银本位的基础上货币化”。结合史实分析明朝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其影响。(4分)(2)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长时间占据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的金融领域爆发,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在克服金融危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4)当前,世界正面临一场严重的金融风暴。请你结合历史经验与教训,谈谈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2分)2、(1)原因:封建经济高度发达,中国手工业品畅销国际市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2分)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分)(2)原因: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殖民掠夺与海外贸易带来巨额财富;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4分)(3)直接原因:过度的超前消费和银行的盲目贷款;股市等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2分)措施:整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