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圈养/终成眷属堤坝/提心吊胆作祟/崇山峻岭B.鸟瞰/不堪一击玷污/拈轻怕重模仿/装模作样C.禅让/潺潺流水评估/怙恶不悛搪塞/敷衍塞责D.媲美/鞭辟入里龃龉/咀嚼品味看守/看家本领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从药家鑫到李昌奎案,再到现在引发民间热议的吴英案,最近,废除死刑这一原本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法律命题,开始在普通民众层面引起了争议。如果说几年前,废除死刑的观点还被人道路以目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少杀、慎杀”的观点已陆续成为各地法院在实践中遵循的原则,也在民众层面被逐步接受,不再被视为天方夜谭。A.热议B.遥不可及C.道路以目D.天方夜谭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代表们认为,政府只有不断改善民生,社会才能真正保持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B.苹果是一家充满了乔布斯基因的公司,虽然也是一家完整的IT公司,并不会因为乔布斯的离开而轰然倒下,人亡政息不适应苹果。C.林书豪在短短的时间里,连续掀起了篮球场上的传奇,在对阵猛龙的比赛当中得到27分,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成为了他的狂热粉丝。D.3月4日,李长春来到广东代表团住地看望出席“两会”的广东代表,希望广东吸取小悦悦事件的教训,在学雷锋活动中走在全国前列。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属性。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④“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A.②⑤③⑥①④B.⑤②①④③⑥C.②⑤①③⑥④D.⑤②①③④⑥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小题。(22分)王仁恭,字元实,天水上邽人也。少刚毅修谨,工骑射。从杨素击突厥于灵武,以.功拜上开府。以骠骑将军典.蜀王军事。山獠作乱,蜀王命仁恭讨破之,赐奴婢三百口。及蜀王以罪废,官属多罹.其患。上以仁恭素质直,置而不问。炀帝嗣位,汉王谅举兵反,从杨素击平之。以功进位大将军,拜吕州刺史。迁信都太守,汲郡吏民扣马号哭于道,数日不得出境,其.得人情如此。辽东之役,以仁恭为军将。及帝班师,仁恭为殿,遇贼,击走之。进授左光禄大夫。明年,复以军将指扶馀道,帝谓之.曰:“往者诸军多不利,公独以.一军破贼。古人云,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诸将其可任乎?今委公为前军,当副所望也。”仁恭遂进军,至新城,贼数万背城结阵,2仁恭率劲骑一千击破之。贼婴城拒守,仁恭四面攻围。帝闻而.大悦,遣舍人诣军劳.问,赐以珍物,进授光禄大夫。会杨玄感作乱,其兄子武贲郎将仲伯预焉,仁恭由是坐免。寻而领马邑太守。其年,始毕可汗率骑数万来寇马邑,复令二特勤将兵南过。时郡兵不满三千,仁恭简.精锐逆击,破之。其二特勤众亦溃,仁恭纵兵乘之,获数千级,并斩二特勤。帝大悦,赐缣三千匹。其后突厥复入定襄,仁恭率兵四千掩击,斩千余级,大获六畜而归。于时天下大乱,百姓饥馁,仁恭颇改旧节,受纳货贿,又不敢辄开仓廪,赈恤百姓。其麾下校尉刘武周与仁恭侍婢奸通,恐事泄,将为乱,每宣言郡中曰父老妻子冻馁填委沟壑而王府君闭仓不救百姓是何理也以此激怒众吏民颇怨之其后仁恭正坐厅事武周率其徒数十人大呼而入因害之时年六十(《隋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骠骑将军典.蜀王军事典:主管B.官属多罹.其患罹:遭受C.遣舍人诣军劳.问劳:慰劳D.仁恭简.精锐逆击简:精简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功拜上开府公独以一军破贼B.帝谓之曰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C.其.得人情如此其.后突厥复入定襄D.帝闻而.大悦大获六畜而.归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王仁恭能征善战的一项是(3分)①上以仁恭素质直,置而不问②从杨素击平之③数日不得出境④遇贼,击走之⑤仁恭纵兵乘之⑥仁恭率兵四千掩击A.①④⑥B.④⑤⑥C.③⑤⑥D.①③②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炀帝时,王仁恭因为平定杨谅叛乱有功,任命为上将军。B.仁恭和他的侄子参与杨玄感的叛乱,事情失败后被罢免了官职。C.始毕可汗率军入侵马邑,王仁恭以少胜多,击败敌军,斩首二特勤。D.当天下大乱,到处闹饥荒时,王仁恭却晚节不保,收取贿赂。⒐断句和翻译。(10分)⑴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4分)每宣言郡中曰父老妻子冻馁填委沟壑而王府君闭仓不救百姓是何理也以此激怒众吏民颇怨之其后仁恭正坐厅事武周率其徒数十人大呼而入因害之时年六十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及帝班师,仁恭为殿,遇贼,击走之。②今委公为前军,当副所望也。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梅花落:乐曲名。(1)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3分)(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求之不得,_________。优哉游哉,_________。(《诗经》)(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3)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鸦片战争前,已有零星的、个别的西式建筑出现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西洋风格的建筑开始大量地输入中国,中国建筑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着高大张扬的西洋建筑,起初国人来不及认真审视和仔细消化,产生了莫名的自卑感,并在许多地方掀起了盲目模仿西洋建筑的风潮,从而“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在《印度和东方建筑史》中说,“这个国家(中国)实在没有任何堪与其人民和文明相称的建筑”,这个观点很能代表一部分西方人的看法。中国人中也多有持此类观点的。概括起来,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对营造工事,视等卑役”,中国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数千年来的中国匠师们遵循固定的法式、则例,设计缺乏创意。而在欧洲,建筑师的地位却很尊崇。教皇曾经颁发亲笔敕令,赋予米开朗基罗在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时有随意设计的权力。“蜀山兀,阿房出”,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架构法,木头是主体、骨干,然而木材难以经受长时间的风雨和水火的考验,坚固、长久很成问题。而作为西方建筑文化之源的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建筑,依然保留着较多的遗存,这显然主要得益于它们坚固的石质结构。“忽视基础”是中国建筑为世诟病的缺点之一。经常能看到,一堵砖墙几乎是平地而起,而同样的状况下,外国承包商则必定会先深挖出一条沟来。“忽视基础”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功用上的不合理——阴冷潮湿,所以中国建筑也往往遭遇“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批评。由于中国人自古重礼教、讲风水,有时反而将居住舒服的功能让位给了礼教、秩序和风水。中国建筑讲求“辨方正位”、等级有序。为了遵守这些“规矩”,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湮没居住者的人性;而讲风水,重五行,有时也是与舒适的原则相背离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第一批现代建筑师从海外学成归国并逐渐成熟,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工作,重新“找回”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其中以被业内人士誉为“得中国建筑之真谛”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出力最勤。30年代初,梁、林二人在对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建筑物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研究之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说:“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她同时还认为中国的传统民居结构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与趣味的,不必“削足就履”。对于中国建筑使用木材而不求久远,梁思成的解释是,中国自古就没有像埃及人那样去刻意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的传统,而是“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一旦失慎被焚,则“视为灵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至于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的问题,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是“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与梁、林看法相似的人士还有很多。对中西方文化都有透彻了解的林语堂,则认为西洋建筑讲究实用,但“十足丑陋”,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诚然,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之所在是它的群体优势——单体建筑与院落、围墙、园林相互搭配,向四面铺开,组成一个完美的组合。除了佛塔外,一般很少向上发展,与追求个性张扬、结构复杂、向上发展的西方建筑有着根本的区别。除了技术的原因外,与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道德标准、宗教情感、审美趣味有关。坚守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具有审美上的价值,也是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人们厌倦了高楼大厦的丛林,寻求回归自然途径的时候,很容易在民族建筑中找到归宿。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等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而按照林语堂的说法,将所有的建筑都建成传统的四合院或其他形式的单层或低层的建筑,并遵守传统,使用天然木材而不是“石头、砖块和灰浆组合起来”的建筑材料,也是不可想象的,将会给生态环境、交通等带来诸多不便。(有删改)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认为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里却找不到像样的中国建筑。B.中国有的建筑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证明木质结构未必不及石质结构长寿。C.古人建房讲究等级有序,重视风水,这是与舒适原则相背离的。D.林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做到了结构上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不必“削足适履”,盲目学习西方建筑。*E.林语堂认为,中国建筑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比西洋建筑更有诗情,更有美感。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一部分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建筑粗忽观察后,得出了浮躁轻率的结论,认为中国建筑简陋低劣,没有什么发展。B.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并不刻意追求永久不灭,而是遵循着自然生灭规律,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什么失当的地方。*C.西式建筑因为追求实用,追求个性张扬,而忽视了美观,“十足丑陋”。D.“大屋顶”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符合当时时代的特征,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被历史淘汰。14.请分条概括早期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批评意见。(4分)15.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该怎样寻求发展?(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题内容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试任选一组作答。请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填涂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半张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