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历史 必修3 知识体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历史必修3知识体系中国古代王朝顺序王朝名称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禹阳城(河南登封)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汤殷(河南安阳)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周武王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周平王洛邑(河南洛阳)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秦始皇咸阳(陕西咸阳)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刘邦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刘秀洛阳(河南洛阳)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8杨坚长安(陕西西安)唐618——907李渊长安(陕西西安)五代十国907——960北宋960——1127赵匡胤东京(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6赵构临安(浙江杭州)元1271——1368忽必烈大都(北京)明1368——1644朱元璋北京清1636——1912皇太极北京中华民国1912——1949孙中山南京(江苏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毛泽东北京六大古都指: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新中国成立后分为四个时期过度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1949——1956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1、原因:(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2)政治上:各国之间:战乱需要人才来强盛国家各国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本阶级观点,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3)思想上: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2、意义:(1)百家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空前活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二、主要学派1,道家老子:“道”是世界根本;追求无为和逍遥;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道家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2,法家(战国,秦朝是最受重视的学派)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法家的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3,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的学派)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墨家“兼爱”:爱无差等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儒家“仁爱”:爱有差等三: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具有民本思想;“礼”具有保守性)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以德治民);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情况);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4、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二)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思想内容: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荀子2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天命”是指自然规律(三)秦:低潮(焚书坑儒)1、原因,目的: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要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2、范围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四)西汉(汉武帝时):社会正统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要加强思想控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加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2)评价: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消极: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教育体系建立——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中央:太学(汉武帝创建)意义: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太学清议)。(2)地方:郡国学校3、科举制——儒学经典成为考试内容兴起:隋唐考试内容:儒学经典影响:积极: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消极: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注意:汉朝的儒学是在原来儒学之上融入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五)宋明:理学阶段(儒学的新发展)1、背景:(1)儒学的困境:原因:汉末魏晋,受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进一步动摇;唐末五代,已沦为笺注之学。(2)儒学的复兴:①唐中后期:先声——韩愈(道统思想),李翱(“性命之源”)②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人物:北宋士大夫条件: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主张:“尊王攘夷”和“华夷之辨”作用: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2、创立过程:(1)创立: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2)成熟:南宋朱熹(集大成者)①主要贡献:A、理学体系: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修养论:学习需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且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天理”的实质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B、儒学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注意:宋朝的理学是在原来儒学之上融入佛教和道教的思想。(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明朝)心学出现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①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②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明代王守仁(阳明),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是天地之心,“灵明”是人的心,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和“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3、理学的评价:(1)积极: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2)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理轻法观念。(六)明清之际:质疑、批判中发展(反传统的思想家)一:出现批判儒学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源)2,封建专制制度的衰弱3,西方思想的影响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1、李贽:反正统意识思想主张:第一,反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第二,反对以“圣人”(孔子)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3,顾炎武:启蒙精神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3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的倡导者,注重实学。4,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①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七)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对儒家的态度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减少改革的阻力。(八)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对儒家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彻底否定,其目的是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科技(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影响:最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显著;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2,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有指南针,并广泛用于航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意义: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3,火药:发明与古代的炼丹家有关,唐朝末开始用于军事上。明代火药武器有水雷,定时炸弹4,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5世纪活字印刷经波斯传入欧洲。影响:活字印刷传入欧洲后,为其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二)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原因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特点)1、优点:有许多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观点(孔子);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些思想现在看来也是有合理意义的(荀子、老子)。2、不足:传统的儒家思想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究和技术的终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二、艺术(一)书法1、汉字(1)起源: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图画,由象形字抽象后形成汉字。(2)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小篆(秦朝)——隶书(秦朝)——草书——楷书——行书(盛行晋代)(3)总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2、书法不同时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及特点秦:李斯(篆书)——东晋:王羲之(书圣,草书、行书)——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怀素、张旭(狂草)——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行书)——元:赵孟fu(楷书)——明:文征明、董其昌(行书)(二)绘画1、材料:笔墨纸砚、绢素和矿物颜料。2、分类:从题材、表现和艺术风格进行分类。(见教材29页)3、代表类型:文人画(北宋后主要形式;特点:追求抒情写意,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特点: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风俗画(和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特点: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三)篆刻艺术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篆刻艺术真正形成是明代,贡献最大的人是文彭(文征明的儿子)(四)京剧艺术1,京剧的产生: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徽班,汉调的合流,并吸收昆曲、秦腔,京腔形成了京剧。2,艺术特点:①综合性:唱、念、做、打,舞融为一体②虚拟性: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③程式性:表演有一套固定的程式3,京剧角色:生(男人),但(女人),净(粗狂的男人),末(思维糊涂的老年男子),丑(机敏,滑稽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