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一次合作*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国内:根本原因—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取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过程】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1919年6月初,北京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完整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上海为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总罢工,商人罢市全国工人纷纷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结果】1.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3.全国人民为拒绝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是有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2.功绩: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4.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5.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6.五四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强不屈地斗争精神,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组织基础: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考虑成立中国共产党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北京、武汉、长沙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国际帮助: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了很大帮助【标志】—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党地方组织选派的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李大钊和陈独秀没有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等列席了会议内容:1.大会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2.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3.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4.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宣传,张国焘组织意义: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3.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早期活动】—中共“二大”背景: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进行了探索2.1921年底至1922年初,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开会,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原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盟约,这样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的局面3.国内,北洋军阀统治中国4.1922年初,为讨论远东各国民族革命问题,在共产国际和列宁指导下,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1.中心任务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2.中国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3.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4.大会还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意义: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1922年底至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大多数取得了胜利,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低潮教训: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必须进行武装斗争*国民革命—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条件】必要性:客观—反帝反封建的需要华盛顿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协同侵略中国,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又联合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帝国主义策动下,军阀混战不断,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主观—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可能性: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它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地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1921年马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孙中山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方针】—中共“三大”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影响: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定,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后来陈独秀犯“右倾”主义错误埋下祸根【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和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则是三大政策的奋斗目标和革命纲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得以推行的方法和手段,前提和保证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新旧三民主义比较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初步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建成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特色: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不同,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作用: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军事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背景】1.“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迫切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帝国主义操纵下,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展开混战,自1920年以来,先后发生了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祸波及全国;人民生命财产没有保障,生活痛苦不堪,不断起来反抗;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人民革命运动2.1924年,直系军阀将领冯玉祥囚禁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发动“北京政变”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为抗拒直系势力,冯玉祥又请段祺瑞、张作霖来北京不久北京政权又落到段祺瑞手里【兴起】1.国民会议运动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被发表了北上宣言,宣言提出: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会议运动结束2.五卅运动原因:日英等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国掀起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五卅运动上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成立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包括取消领事裁判权、逞凶、赔偿、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帝国主义实行高压政策,上海总商会单独退出罢市;帝国主义以停止供电和贷款等手段,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统一战线;工人阶级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为保存实力,在帝国主义承认工会合法权利、增加工资、抚恤死伤工人和学生等条件下,1925年秋,工人停止罢工全国人民、海外华侨和外国工人都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省港大罢工—影响最大1925年6月,香港、广州工人罢工,在省港罢工委员会领导下,罢工坚持16个月,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影响: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1925年,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下,准备进攻广州,推翻革命政府,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第一次东征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统一广东、广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根据地基础【高潮】—北伐战争条件:政治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群众基础—五卅运动根据地基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直接—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达成“谅解”,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一方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迫使国民军退往西北地区;一面准备南下进攻广州国民政府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过程:1926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湖南—汀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