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一)一、理论阐述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对照,归纳其异同,分析其成因,概括其发展规律,揭示其本质,就是比较思维能力。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认为:“一、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运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二、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三、要写出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不进行比较研究,是难以成书的。四、在我们进行所谓‘结构解释’时,必须把该事物的内涵物与一个更为普遍的过程加以比较。”马克思也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方法。因此,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科学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二、基本类型在历史教学中,比较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历史教师应熟悉、掌握下列各种方式,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单独或综合自如运用。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进行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等。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比较,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比较等。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进行分类。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别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孙中山、陈独秀两位思想家政治观点的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比较,林肯和罗斯福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3.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历史真实性的角度进行分类。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应是事实比较。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虚拟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发生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4.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这是从比较命题所提供条件的角度进行分类。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都是明确2的,我们称之一般比较;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则为特殊比较。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四部分组成。其标准模式是:从XX方面,比较X和X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X。如,试从背景、斗争对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比较19世纪50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要求),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1)特点类。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的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2)对比类。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3)“最”字类。如,第一国际成立对国际工人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这类命题要求在同一历史现象内部诸因素中,通过比较,辨别主次,得出结论。三、主要条件历史的比较研究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对所比较的事物,要清楚其产生、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搞清基本史实,这是一个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问题。第二,所比较的事物必须是可比的。不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拿到一起进行比较。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一般在以下的几种条件下是可比的:具有并列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对比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时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均田制可以从北魏、隋、唐等时期进行比较;不同空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法家思想在韩国、楚国与秦国的变化可以进行比较。第三,必须有正确的观点进行指导。比较本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比较成败的关键在于历史观是否正确。在历史比较研究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与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搞好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历史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可以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历史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四、基本原则1.相关性原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有可比性,才可能进行比较。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可以做比较。相关性指事件与事件比较、人物与人物比较,人物与事件无相关性就难以构成比较。2.对应性原则: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较点,即比较项。比较者应依据历史知识的结构确定比较项。一般对历史人物的比较要从社会背景、思想主张、主要活动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从他们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诸方面去比较。3.重点性原则:历史比较思维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如果不分主次,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的结论就会与史实不符,对事物的评价也会走向片面,或失去科学性和准确性。4.时代性原则:历史比较的终极目的是揭示历史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因此在进行比较时,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征、发展的主流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比较才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五、具体步骤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说来,它应包括四个步骤。现以“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为例说明之。第一步:确定命题。比较首先要有命题、有中心。确定命题应以可比性为前提,以命题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价值为标准。本例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有联系,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第二步:个案分析。比较要以分析为基础。个案分析是对“单位”历史现象的分析,即对被比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3现象逐一进行分析。从本例看,要先把两国统一运动的前因后果尽可能理清。德意志统一。背景:(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普鲁士的优势;(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经过:(1)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2)1866年普奥战争;(3)1870年普法战争。评价:(1)作用;(2)局限性。意大利统一。背景:(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撒丁王国的优势;(3)加富尔的富国强兵政策。经过:(1)1859年意法对奥战争;(2)1861年两西西里统一,意大利王国建立;(3)70年代初最终统一。评价:(1)作用;(2)局限性。第三步:综合比较。这是实质性的一步。这一步要求能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共同点。其思维过程大致是:(1)明确比较对象;(2)确定比较项;(3)寻找异同点。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比较对象都是已知的,按题意比较即可。遇到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特殊比较命题,要先明确另外的比较对象。同理,比较项已知的亦按题意比较,未知的则要按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顺序确定。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线等。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方式等。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这么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全部都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几项即可。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相异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较。本例比较对象和比较要求都已明确,比较项未作规定,我们可以按前因后果的顺序确定比较项,得出异同点。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状态;(2)都有一个核心邦国;(3)都有一个杰出人物;(4)统一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5)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同点:(1)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统一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意大利南部;(2)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初期具有反侵略的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第四步:揭示规律。这一步决定比较认识的深度。比较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罗列异同点的水平上,最终目的要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常见的命题有“谈谈你的认识”、比较“说明了什么”等。这种“下结论”、“谈认识”、“作说明”,要求论从史出,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本例比较结果中,我们可以认识到:(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3)国情决定统一方式。六、精典分析秦、隋两个不同朝代的比较可以作为一对典型的范例。它们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们二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最后一个皇帝子婴投降农民军为止,共存在16年时间;隋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隋称帝开始,至618年李渊建唐,取隋而代之为止,共存在了38年。(二)秦、隋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大统一。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局面,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统一。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兴起,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为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形成。秦变法后的力量发展超过六国,因而在秦王嬴政时,兼并六国,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建立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对峙分裂时期,人民经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