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书法教案第4课第2节第1页课题行书源流与赏析――行书的颠峰共3课时第2课时.课型书法理论、欣赏课、技法练习课教学目标介绍唐代行书的成就,颜真卿的作品风格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基本掌握三个行书笔画的书画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教学难点唐朝,行书的技法原则已基本确定和稳定下来,此后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差异。对于唐代有代表性行书名家经典作品,应该主要以书法家个人审美追求的表现来认识和体会。学情分析学生对行书的熟悉程度较好,所以理解起来不算困难。但书写临习课更多要从书写技巧(笔法)加以讲解,让学生回到规范上来,还须进一步引导。设计理念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情境体验教学辅助教师:书法工具,演示作品或多媒体等学生:教材,练习书法的工具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A.组织教学:按美术课教学常规进行.B.创设情境出示作品观看两幅作品《蒙诏贴》、《神策军碑》对比欣赏,找出之间的变化C.进入新课一、欧阳询和《季鹰帖》:清瘦劲挺出示《季鹰帖》《季鹰帖》一名《张翰帖》,行书,纸本,纵25.2厘米,横为3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帖共10行,结体较《卜商帖》丰腴,无名款,但有古半印五方,印文不辨,另有南宋“绍兴”、清安岐“仪周鉴赏”等印记。《宣和书画谱》、《大观录》、《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对此帖均有记载,而且都认为是欧阳询之笔。这件作品虽是墨迹,但仍秉承了欧书险劲刻厉的风貌;除此,还多了古意和奇趣。通篇来看,前五行多为楷书,结字笔画一丝不苟,字形瘦长,中宫内敛,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气。如果将此与“二王”书比较,我们即可发现欧书只是在结构上进行了革新,用笔则与“二王”基本是一致的。由此,我们梳理一下唐代书家,即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唐书家的书法面目别样,但在笔法上都没有跳出“二王”的窠臼。此帖的后五行仍归于行书,偶尔还夹杂草书,是该帖最精彩的部分,高中书法教案第4课第2节第2页气脉通畅,古韵悠悠,宛若天成,真乃神来之笔。二.颜体行书《祭侄稿》出示作品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的感情尚为平静,字体大小匀称,浓纤有致,写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如火山迸发、狂涛倾泻,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陈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三、柳体行书出示作柳公权行书作品《蒙诏贴》《蒙诏贴》又名《翰林帖》,白麻纸,7行,27字。高中书法教案第4课第2节第3页品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其文句如下:“公权蒙沼,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此墨本书于长庆元年(821),是柳公权四十四岁时作品。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构成章法上的变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形成层次上的变化。风格豪放雄逸,遒劲流丽,枯润秾,掩映相发。《蒙诏》—帖,具有顿挫郁勃,开阔跌宕的艺术特点。世存《蒙诏帖》有两种,除故宫所藏墨迹外,另一种见于《兰亭续帖》等刻帖。二者文字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E.小结:F.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对同学态度友好。不将画材画具用于嬉戏。G.板书设计:唐代行书一、欧体行书二、颜体行书三、柳体行书H.教学后记:班次应到实到缺勤学生名单高中书法教案第4课第2节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