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等压线图判读方法与应用技巧进行等压线的判读与应用前首先要明确:影响气压的基本要素有海拔、温度、空气运动等;从高度来看,同一地点,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空的气压总是低于近地面的气压;从气温来看,同一高度,气温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从空气运动状况来看,气流上升处,气压低,反之气压高。具体判断方法如下:1、判断气压类型:凡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为高气压;凡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为低气压。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脊的最弯曲部分的连线称为脊线;由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槽的最弯曲部分的连线称为槽线。两个高压脊之间和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称为鞍部。2、判断等压面形状:同一地方由于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地面上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所以高压中心处的等压面形状总是向上空拱起,低压中心处的等压面形状总是下凹弯向地面。3、判断季节:大陆上空出现高压中心或海洋上空出现低压中心为冬季,反之为夏季。4、判断风力大小——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越大。不同等压线图中,则比较相邻两条等压线差值的大小,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若比例尺相同,则等压差越大的地方风力越大;若比例尺不同而等压差相同,则比例尺大的图所示风力越大。5、判断某点风向:做图分析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35—45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6、判断天气与天气系统:与高气压对应的天气系统是反气旋,与低气压对应的天气系统是气旋,台风、飓风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低压槽是冷暖锋发育的位置,高压脊则不利于冷暖锋的形成;高压脊与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低压槽与气旋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7、判断锋面气旋(1)可以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槽处,锋线与槽线重合;(2)可以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南左北右赤无”的规律来确定;(3)确定锋面性质以及移动方向——从低纬移来的是暧锋,从高纬移来的是冷锋。8.应用:如已知风向可做如下判断(1)可以判断等压线值的大小——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逐渐递减,即根据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来判断;(2)可以判断南北半球——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则为南半球,右偏则为北半球;(3)可以确定近地面还是高空——风向若与等压线斜交,则为近地面(受三力作用所致),高空的话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受一对平衡力所致);(4)可以定高压和低压的位置——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位于右后方;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位气压带和风带一、本周主要知识结构二、重难点讲解(一)三圈环流的理解三圈环流的理解要注意:①由简单的热力环流入手,明确赤道地区气流上升,两极地区气流下沉;②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来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③利用下图边画边理解;④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二)掌握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在理解三圈环流成因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简易记法。首先,掌握气压带的分布与名称。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压相间。第二,掌握风带名称、分布及风向。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来画风向。风带也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第三,高气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气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但通过分析三圈环流成因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均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属于热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成因。第四,注意上图所绘的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时的风、压状况,而实际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第五,上图是假设地表均匀状况,而事实上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带要复杂得多。(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赤道低气压也随之南北移动,其他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南北移动。只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平均移动幅度比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小得多。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为46°52′,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约为20°。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四)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读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大西洋上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上阿留申低压。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2、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使副热带高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五)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夏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多少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出现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六)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气候带纬度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成因及特点热带大致在南北纬30°之间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雨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如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之间热带沙漠气候大至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在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亚热带大致在南北纬30°~40°之间亚热带季风气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盛行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盛行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毫米之间温带大致在南北纬40°~60°之间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之间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部海岸的狭长地带。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间亚寒带南北极圈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寒极地苔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带附近原气候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5℃。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地区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29℃~-35℃,北极地区在-22℃以下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下面三幅图体现了三种不同成因的气候的特点,一是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二是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三是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同学们要学会读图分析典型气候的气温、降水变化特点,培养分析归纳气候特征的能力。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七)欧洲西部与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比较欧洲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气候分布范围比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狭长分布。要注意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一个地区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