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地理综合题行为动词分析(一)——描述描述,是地理学科能力要求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把“描述什么”和“怎么描述”落到实处,是地理高考得分能力的首要内容。首先是审题,明确描述什么,都有什么可描述?一般的题目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要求描述的内容。按照高考的现状和趋势,试题中都给出必要的,足够的信息。通过文字、图像、表格等,直接或间接提供信息,要充分利用。例如,描述某地区的地形特征,某区域某种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的时间段某地理要素的变化等等。其次,要使用书面的,具有学科特点(术语)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区域地图上,对于点状的地理事物,可以用多或少、疏和密等相关词语进行描述;对于线状地理事物,要描述总体走向,空间过度,局部变化和异常;对于块状地理事物,则要表达出宏观的空间位置。在统计图或表格提供的信息中,要能够描述“构成”成分、比例大小、突出重点、注意差异、把握趋势。【例题】1.读“世界某地区地形、降水和城市带分布图”,回答问题。(1)描述该地区的地形特征:(5分)【讲解】一般描述地形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地区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如何分布的?二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势)。有的还要大致说明各种地形(地貌)的面积大小和比例关系。本题通过研究等高线的分布,依据200米以下是平原,200~500米之间是丘陵、500米以上是山地的分类标准,可以看出,本地区的西部多高山,东部是丘陵低山,中部是平原。根据这样的地形分布,也能说明这里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即东西两侧较高,中部低。【答案】地形:西部为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缓的山地(3分);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2分)(2004)36.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00米。2(1)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6分)【讲解】图像给出了横断山区的等高线分布状况,能够得出本地区北高南地,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总体特征。答案要求较少,但我们必须充分准备。【答案】山河相间山高谷深2005全国卷36题(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3【答案】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2003年全国文综卷)(2)描述图中10℃等温线走向并说明成因。(16分)【讲解】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走向”是经常出现的。按照习惯,可以表达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等,不可颠倒。这里既有总体趋势的描述,也有分段的描述。特别是转折明显的地方,要强调。【答案】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描述图中地区2006年与1985年相比,城市化的发展状况。【答案】大、中、小城市均有发展,尤其是中小城市发展迅速。高考综合题行为动词分析(二)——说明通常,“说明”比“描述”的能力要求要高一些。描述,就是陈述地理事实,包括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内容,可以归结为“看图说话”之类。但实际上描述的内容和方式是要通过阅读者的“阅读”来4获取信息,整合加工以后,使用合乎逻辑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述。现在很多学生语文水平下降,这方面凸显薄弱。“说明”就不同了,就地理学科来说,反而比“描述”来得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因为通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很多的基础性知识;再有就是老师的考前强化训练,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采用“点海战术”拿下绝大部分的采分点,使中等学生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答好“说明”类题,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一、审题——明确要“说明”的对象这类问题,审题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于概念性问题的表述,必须要求在时间上保证,心理上稳定,信息的获取要全面。比如:1.说明“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该”是指谁,它是如何分布的?2.说明“该地区的河流特征”——河流特征包括哪些方面?“该地区”怎样?3.说明“某地区某段时间的城市化状况”——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如何体现?“该地区”的表现如何?4.根据已有情况,预测说明未来的趋势。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过程主要是回顾课本的一些总结性知识,如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河流特征的方面、水循环的环节、产业的空间转移过程、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旅游活动的意义等等。在把这些知识进行迅速回顾再现以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分项做答,基本上就像是“盖章”一样。要准确地进行“说明”,除了要准确快速地再现课本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外,还要强调构建知识的联系,恰当地理解和使用“概念”和“地理术语”。三、加工输出答案前面两个过程完成以后,还要形成文字的答案。完美的答案是连贯的,富有逻辑关系的,是把“概念”、“术语”、“条目”等内容用一定的关联介词进行联系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因果联系”、“前后联系”、“空间联系”等,避免出现答案上的自我矛盾。【例题】(2007山东卷)26.(25分)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6分)【解析】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直接对河流的水文特征产生影响。构建联系,看看如何影响的?根据气候直方图,能判断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雨季长;河流水量丰沛,汛期也比较长。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减少。从地形图分析,这里处在低山、丘陵地区,南部有平原、湖泊。河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从土地利用类型图来看,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甚至有岩石裸露,河流应该有较大的含沙量。【答案】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6分)5【解析】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考虑水能、航运、旅游等方面,根据各支流在等高线图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B支流流经山区,有较大的落差,上游有瀑布;同时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集水盆地。既有开发水能的优势,又有发展旅游的条件。C支流流经平原,水流平稳,且联系了众多居民点,可以发展航运。【答案】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10分)【解析】从左右两图的对比看,开垦陡坡比较严重,湖泊面积缩小,湖滨地带成为农田,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毁林开荒、开垦陡坡,既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湖泊泥沙淤积;湖泊淤积、围湖造田,湖泊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加剧洪涝灾害。【答案】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有所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3分)【解析】建水库除了考虑河流的流量及其变化外,还应考虑地形条件、含沙量、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等,并能对当地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了解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答案】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2007天津卷36题)(4)说明图中A工业区布置的合理性。(8分)图和答案见【一粒沙子】老师的帖子。【解析】城市中的工业区布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就必须考虑课本上的四项要求(合理配置功能区用地、各功能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以方便联系、设置卫生防护带,以保护生活区环境、留用发展的余地)。明确了这些,答案就好组织了。(2007天津卷39题)(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6分)【解析】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6分)【解析】具体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2分)妈祖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6分)【解析】图中和文字资料都提供了哪些相关信息?(20071全国卷Ⅰ)(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解析】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属于“自然条件”的?何谓“有利”?(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7分)【解析】区际联系的内容有哪些?在古代远距离的“联系”是什么?图中能够显示的交通方式有哪些?如何联系全国各地区?(作为都城)2007海南卷26、27题也都是这种类型的试题,只要加强审题,回顾课文,一般都能准确作答。对分析的认识新课标的可操作性很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指令性的明确,用语文的话说就是谓语明确。在我们教学生审题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也是这个“谓语”部分。“分析”就是习题中最常见的指令性动词之一。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而析之。先分,再解析。分不好,就解析不好或者没条理,没思路。6分,可以从时间角度来分。比如按事物的发展演变时间顺序来分开阶段,先怎么,再怎么,后怎么样。如试分析刚果盆地的成因。就可以按时间顺序分开来解析叙述:原来是个湖泊,后来先地壳上升,然后河水下切,接着湖水外泻,最后湖底露出,成为了一个盆地。分,可以按空间来分。分部分,分东西南北,分段。如试说明刚果河的流向。要把复杂事物说明,关键还是要会分。这里可将刚果河分2段来阐述,分的关键点在其弯曲的最北点,那么流向的叙述就很简单了:先是东南向西北流,然后折向西南。如果没有这个分,那么弧型怎么描述呢?同样如华北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就可以先尝试分。分成沿海部分、平原部分、太行山地等各个部分,然后逐一解析其形成原因。分,还可以按事物内在的关系来分。比如原因,有并列的,有主次的,有总分的,有直接间接的等等,只要你能分会分,那么表述的时候自然就条理清楚,思路明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题目中含有“分析”字样的试题归类总结,得出“分”的不同类型和角度,然后用之解题。对学生来说,无疑象法宝一样而有效。“分析”如此,那么“概括”、“说明”、“比较”等指令性词语的具体含义和要求呢,其中隐含的思想是什么?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6、了解常见试题指导用语,按要求做答,要文字准确,条理清晰,扣准得分点。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