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语句探究题教案(正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实用类文本语句理解类探究题答题探究(执教:从化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组邓小云)【考点分析】:一、考纲解读实用类文本探究题在最新考纲中考查能力层级为F级。在考试卷中题目设置在现代文阅读选考题的最后一题,赋分为6分“实用类文本探究题”主要考查的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侧重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做多侧面、深层次的解读。“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侧重知人论世,挖掘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侧重探究性、创造性、思辨性、批判性阅读,提出的见解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二、解答探究题的原则1、探究题所持的观点应是健康、积极向上、合情合理。2、探究必须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局限于文本。3、答题时一般先要亮出观点,然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的题型。1、语句理解型:句子理解类探究题,涉及到文本内容和文章主旨,要对相关语句进行理解、解释,解释时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和文章主旨进行概括。2、多角度探究型:往往有2-3个有差异的观点,或两个相对立的观点,这几个观点一般都有一定的道理,让考生就此进行探究。考生可就一个观点进行探究,也可综合探究。3、结合现实评论或启示型:此类探究题的问题标志是“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或“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某人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答题时先要亮出观点,再结合文本,最后再联系实际。4、观点探究型:针对某一问题提出某种看法;或人物在某件事上采取了某种看法,让学生对人物的某些主张或做法谈谈自己的观点。5、创作意图型:此类探究题重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这要考生关注作者“彼时彼地”的思想和思考,作者是基于怎样的社会现实进行创作的,创作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6、标题型:本题型在标题上设题,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答题时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学情分析】高三已进入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侧重各考点解题步骤与答题规范的训练。学生在各次段考中暴露出解题思路不清晰,作答不规范等问题,而在答这种语句探究题型时出现问题相对更多,因为这种题型在审题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而且需要考生在解题时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本节课针对实用类探究题中的语句理解类探究题这一题型进行强化训练,旨在通过训练和总结进一步强化解题思路与答题规范。【设计思路】第一课时,重点了解实用类文本探究题的题型和针对语句理解类探究题做相关练习,收集学生答案做研究,为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重点针对学生做语句探究题的失误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审题和解题的方法,通过迁移巩固提高训练,强化学生在实战中规范解题和规范作答的2意识。课时安排是两节课。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陈述目标1、了解实用类探究题的主要类型和解题思路;目标2、进一步强化语句探究题的审题解题的思路方法;(二)布卢姆两维教学目标分类表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目标1C.程序性知识目标2目标2D.反省认知知识(三)教学目标对应活动目标1:了解实用类探究题的主要类型和解题思路。活动1:展示近几年实用类探究题的题组,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分别考查的能力和解题思路。目标2:进一步强化语句探究题的审题解题的思路方法。活动2:针对学生答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所在及解题答题的思路方法。【教学重点】1、语句探究型探究题的类型和审题解题的思路方法。2、强化答题规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实用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方向和原则。2、了解实用类文本语句理解类探究题的题型及解题思路。3、针对实用类文本语句理解类探究题做练习,收集答案,以备分析。【教学步骤】一、引起对本课题的重视【课件投影】展示三次考试本班探究题的平均得分。(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得分和满分的差距,了解自己失分的原因,引起他们的重视。明确:造成得分不高的原因,除了阅读能力因素的制约之外,还有解题思路的不清晰,作答不规范的问题,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在实战中规范解题思路,规范作答。二、了解考点(一)了解实用类探究题考察的内容。“实用类文本探究题”主要考查的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了解实用类探究题的题型。【课件投影】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2012年广东卷《寂寞出学问》)②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20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3③“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辽宁高考)④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2008年海南、宁夏高考题)⑤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他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13年广州二模)⑥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先生的哪些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2012年佛山二模)⑦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6分)(2007年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⑧莫言说:“完全的现实主义写作是不存在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广州高考备考指南访诺贝尔奖得主莫言》⑨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⑩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2010年广东高考)⑾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⑿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2011年广州一模)明确:1、语句理解型:句子理解类探究题,涉及到文本内容和文章主旨,要对相关语句进行理解、解释,解释时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和文章主旨进行概括。2、多角度探究型:往往有2-3个有差异的观点,或两个相对立的观点,这几个观点一般都有一定的道理,让考生就此进行探究。考生可就一个观点进行探究,也可综合探究。3、结合现实评论或启示型:此类探究题的问题标志是“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或“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某人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答题时先要亮出观点,再结合文本,最后再联系实际。4、观点探究型:针对某一问题提出某种看法;或人物在某件事上采取了某种看法,让学生对人物的某些主张或做法谈谈自己的观点。5、创作意图型:此类探究题重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这要考生关注作者“彼时彼地”的思想和思考,作者是基于怎样的社会现实进行创作的,创作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6、标题型:本题型在标题上设题,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答题时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三、重点落实:语句理解类探究题答题探究。练习一:2012年广东卷寂寞出学问4——《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①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②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③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④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⑤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⑥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⑦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⑧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⑨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⑩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⑾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⑿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⒀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⒁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⒂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探究: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5答案:练习二:2011年广东卷梁宗岱①先生(温源宁)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