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观题常见题型及解法安吉高级中学胡现红一、体现类二、现象类,即反映类三、为什么类四、怎么办类五、意义类六、认识类七、启示类一、体现类(一)设问方式:体现类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或用经济(或哲学或政治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二)涉及考题:00年第36题第(1)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04年第38题(32分)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三)体现类的解题方法首先划分层次,然后找出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即每一层次的主体和主体的行为),再联系调动相关教材知识作答。答题要点一般是:教材原理+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四)典例分析: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⑴问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②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二、现象题,即“反映类”(一)设问方式:“反映类”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这类题经济学中又经常以图表题的形式出现(二)涉及考题:2001年第38题第(3)问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2002年第38题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2006年第38题: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三)“反映类”的解题方法“反映类”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即现象),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要揭示出本质),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和政治术语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四)典例分析:06年全国卷第38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参考答案(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4分)②从2002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源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4分)三、“为什么类(原因、理由、依据等)(一)设问方式: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二)涉及考题:2001年第39题第(1)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0分)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6分)2001年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2001年第40题第(5)问: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8分)2002年第39题第(5)问:分析开封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三)“为什么类”的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答题格式: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积极影响)四)典例分析: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2)问(2)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依据: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3分)(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意义(重要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3分)[本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意义。以及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性。]四、怎么办类(措施、方法、建议、对策等)(一)设问方式:怎么办类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或直接以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方法、建议等设问。(二)涉及考题: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6分)2002年第38题第(2)问: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2003年第38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8分)2003年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三)“怎么办类”(措施、方法、建议等)的解题方法“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具体来说答案可从三个方面去找:(1)从材料中找方法:①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呈现水土流失、赤潮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②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2)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比如解决农业的措施书本上就讲了五个方面的措施(3)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提出的重大措施)。(四)典例分析: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问(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五、意义类(一)设问方式:“意义类”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二)涉及考题:2000年第36题第(2)问: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5分)2001年第41题第(5)问: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说明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8分)2002年第40题第(5)问: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2003年第41题第⑶问: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9分)2004年第38题(32分)第(1)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三)“意义类”的解题方法“意义类”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问题(1)、学会审题,明确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经济政治意义)(2)、要注意“意义”与“影响”类的区别,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类(3)、解答意义类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4)、意义类题目要紧扣材料,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性。(5)、意义要多答,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四)典例分析: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3)问(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六、“认识类”(一)设问方式:“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二)涉及考题:2001年第39题第(3)问:从哲学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10分)2003年第38题第(2)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8分)2003年第39题第(2)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9分)(三)“认识类”的解题方法“认识类”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因此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联系材料,分解设问,把问题分解成四个小问题:①“是什么”(内容)、②“为什么”(产生的原因)、③“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④“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有这样四个问题,应视具体题目而定。(四)典例分析:1、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2)问38.(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判断表态(是什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阐述道理(为什么):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七、启示类(一)设问方式:启示类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二)涉及考题:2002年第38题第(3)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三)“启示型”的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