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玻尔(bohr)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模型玻尔的两个假设(1)定态原则-----原子有一系列定态,每一个定态有一相应的能量E,电子在这些定态上饶核做圆周运动,即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而处于稳定状态。原子可能存在的定态受一定的限制,即电子做圆周运动的角动量M必须等于h/2∏的整数倍,此为量子化条件(2)频率规则----当电子由一个基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就会吸收或发射频率为v=△E/h的光子。原子的电离能从气态基态原子移动去一个电子成为一价气态正所需的最低的能量称为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通常用该过程的焓的改变量△H表示气态正一价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二价气态正离子所需的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以此类推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同一周期内,氢原子和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原子半径越大,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小,越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小。电子的亲和能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一价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电子的亲和能,常用Y来表示。电子亲和能的大小涉及核的吸引和核外电荷的相斥两种因数。电负性电负性由Pauling提出,用以量度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当A和B两种原子结合成双原子分子AB时,若A的电负性大,则生成分子的极性是A为负离子B为正离子,即A带有较多的负电荷,B带有较多的正电荷;反之既然。分子的极性愈大,离子成分越高,因此电负性可以看做是原子形成负离子倾向相对大小量度。键合电子: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键合电子。电负性的意义:元素的电负性可以衡量元素在化和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元素的电负性大,对键和电子吸引力强,元素的电负性小,对键和电子的吸引能力减弱。一般来说,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一般来说金属性的电负性小于1.8,非金属性的电负性大于1.8,之间的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的则在1.8左右。一般来说,两种原子电负性相差在1.7以上为离子键;0~0.6为共建键;介于两者之间的,即电负性相差在0.6~1.7之间,为极性共价键。但是,由于共价键到离子键是一个过渡,不能严格地划分。F原子的电负性为4,F原子的电负性最强(不包括稀有气体)。电子云电子云是一种频率概念,密度大即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频率大,密度小即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频率小。即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频率分布图。化学键的定义广义的来说,化学键是原子结合成物质世界的作用力。在物质世界中,原子互相吸引、互相排斥,以一定的次序和方式结合成独立而相对稳定存在的结构单元----分子和晶体。⒈离子键带电状态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由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而形成的离子称为正离子或阳离子。由原子或分子得到电子而形成的离子称为负离子或阳离子。一靠正、负离子间的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或称为电价键。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其强度与正、负离子的价成正比,与正负离子的距离成反比。⒉金属键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很容易脱去原子核的束缚,然后自由地在正离子产生的势产中运动,这些自由电子与正离子互相吸引,使原子紧密堆积起来,形成金属晶体。这种使金属原子结合成金属晶体的化学键称之为金属键。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⒊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公用电子对而产生的一种化学键称为共价键。共价键的概念由lewisGN(路易斯)于1916年首先提出。他指出原子的原子的电子可以配对成键(共价键),以使原子能够成为一种惰性的气体电子结构。“八隅体规则”即分子到达稳态后,每个原子最外层有八个电子(氢原子两个)。lewisGN理论尚不完善,它无法说明电子配对的原因和实质;此外,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化合物也有很多。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的分类按照分子轨道沿键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δ轨道、π轨道、σ轨道三种。⒈σ轨道σ键从H分子的结构知道,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这两个轨道的分布是圆柱对称的,对称轴就是连接两个原子核的键轴。任意转动键轴,分子轨道的符号和大小都不改变,这样的轨道称为σ轨道。在σ轨道上的电子称为σ电子。由σ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σ键。⒉π轨道π键两个原子的p轨道线性组合能形成两个分子轨道。能量低于原来原子轨道的成键轨道π和能量高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反键轨道π,相应的键分别叫π键和π*键。分子在基态时,两个p电子(π电子)处于成键轨道中,而让反键轨道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