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教材瑕疵解除学生困扰传统课程重视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应当是书中“楷模”,出现错误是不可想象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原人教版的教科书经过一代代的编者们辛勤劳动,几乎在措辞和知识点的表述上达到了堪称完美的程度。按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我国高中化学教材正式进入“一标多纲,一纲多版”的群雄逐鹿时代。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改变学科教学方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材料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遵照新课程理念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修两大部分组成,共设8个课程模块,对应8册高中化学教材,其中必修2册(化学1、化学2),选修6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基础。本套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出发建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材中创设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过程提供新的平台。苏教版教材是浙江省高考命题的依据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蓝本,任何参考资料都无法完全替代。因此,课本在叙述、表达和知识点的阐述上尤其应注意严谨。教材的编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在完善之前,教师应当把全套教材仔细的阅读,找出其中不妥之处,课前给学生指出,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困惑,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现将我市2011届学生在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使用的各册教材中的瑕疵为例,归纳说明如下:第一类,出版社印刷错误。如,《有机化学基础》[1]P64“1-溴丙烷与强碱的水溶液共热时会发生取代反应(这类反应又称卤代烃的水解),1-溴丙.烷转变为乙.醇。”1-溴丙烷怎么可能转变为乙醇呢?这明显是不对的。第二类,编者意图不明或自相矛盾。如,《化学1》[2]P55“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步骤是先将海边大量存在的贝壳煅烧成石灰,并将石灰制成石灰乳...,然后将石灰乳...加入到海水沉淀池中,得到氢氧化镁沉淀。MgCl2+2Ca(OH)2=Mg(OH)2↓+CaCl2①”,“反应①实质上是Mg2+与OH—结合成Mg(OH)2沉淀的反应。Mg2++2OH—=Mg(OH)2↓”其中可以获知反应①中加入的Ca(OH)2是石灰乳,而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时把石灰乳分拆了。对照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1题“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Ca2++CO32—=CaCO3↓B.NH4HSO3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混合加热:NH4++HSO3—+2OH—==NH3↑+SO32—+2H2OC.酸性条件下KIO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生成I2:IO3—+5I—+3H2O=3I2+6OH—D.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g++NH3·H2O=AgOH↓+NH4+”评分标准中给出的正确答案为“B”。很显然,编者对此的处理与高考要求并不符合。再如,《实验化学》[3]P56“取一支试管,编为1、2、3号,分别注入4mL蒸馏水...、4mL2mol/LH2SO4溶液、4mL4mol/LNaOH溶液。在试管1、2中各滴加一些甲基橙...指示剂,试管3中滴加一些石蕊溶液,使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分别为橙色..、红色和蓝色。”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化学反应原理》[4]P72“表3-10几种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有描述:指示剂颜色变色的pH范围HIn过渡In—甲基橙红橙黄3.1~4.4甲基红红橙黄4.4~6.2酚酞无色粉红红8.2~10.0因此,甲基橙在蒸馏水中呈现橙色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可帮助学生从中总结出叙事要保证足够的逻辑。第三类,定义概念时措辞有误。如,《化学反应原理》[4]P36“在化学反应中,能量较高、有可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activatedmolecule)。”《实验化学》[3]P48“能够引起反应的分子(或离子)间的相互碰撞叫做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有可能”与“能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认定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的一部分,而后者表达的意义恰好完全相反。显然,前者定义是正确的。教材中的定义错误,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非同小可的事件,提到任何一个高度都不为过。又如,《化学与生活》[5]P103“同一种单体之间发生的加聚..反应称为均聚反应,两种以上单体之间发生的加聚..反应称为共聚反应”△3《化学与技术》[6]P58“像合成聚氯乙烯这样的加聚反应,只由一种单体加聚..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这样的反应称为均聚反应(homopolymerization)。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共聚反应(copolymerization)。”对照之下,应当说《化学与技术》中的描述是有问题的,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两种。而我们从教材所列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全是具有不饱和键的单体,可见应该是“加聚”才是更精确些。第四类,同学科同模块中同一问题前后表述不一致。如,《化学与生活》P93“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它是由花岗岩(主要成分是KAlSi3O8)风化形成的。”《化学与生活》P96“硅酸盐水泥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它是以石灰石(CaCO3)和黏.土.(主要成分为.....SiO...2)为原料,在水泥回转窑中高温煅烧后粉碎研磨而成。”三页之别,如隔三秋,迥异表述让人有措手不及之感。又如,《化学与技术》P2“表1-1天然水中所含的杂质”溶解物质主要气体O2、CO2、H2S微量气体N2、CH4、He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Na+、K+、Ca2+、Mg2+生物生成物NH4+、NO2—、HPO42—、Fe3+、HSiO3—、H2PO4—、Fe2+微量元素Br、I、F、Co、Ni、Cu、Ti、U、Au、Ba胶体物质无机胶体SiO2·xH2O、Fe(OH)3、Al(OH)3有机胶体腐殖质胶体悬浮物质细菌、藻类及原生物、泥沙、黏土及其他不溶物其中把“SiO2·xH2O”归类于胶体物质。《化学与技术》P4“在一定条件下,Al3+水解生成的Al(OH)3呈絮状胶体状态,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如SiO2·xH2O)而迅速沉降。”虽然在物质的分散系中,区分物质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的颗粒大小,但用同一个符号“SiO2·xH2O”表示,很难理解这是指代不同的分散系。如果作者原意是指代不同颗粒大小的分散质,也应该在表示上有所区分才行。第五类,同学科不同模块中同一问题前后表述不一致。如,《化学2》[7]P72【实验4】“再加入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沸腾。”4同时配有用酒精灯加热的实验彩图。《有机化学基础》P79【实验2】“向试管里加入2mL10%的NaOH溶液,滴入4~6滴2%的CuSO4溶液,振荡后加入0.5mL乙醛溶液,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相关方程式上条件也是“水浴加热”。事实上,我们知道“加热至沸腾”与“水浴加热”在中学化学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又如,《有机化学基础》P93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是用新配制的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过的蔗糖水解液,教材没有给出直接给出结论,在相配套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参考书》[8]中也没有明确的溶液颜色描述。《实验化学》P33“利用上述反应,可检验牙膏中的碳酸钙和甘油的存在。”其中明确指出,铜离子多羟基配合物溶液颜色为“绛蓝色”。《化学与技术》P52观察与思考“【实验2】取一支洁净的小试管,滴入3滴2%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mL6mol·L—1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入实验1所得的溶液,溶液呈浅蓝色。”检验葡萄糖的实验中,铜离子多羟基配合物溶液颜色为“浅蓝色”。但“绛蓝色”和“浅蓝色”是有明显区别的,《新华字典》中注解“绛,深红色。”因此,这两者的颜色描述必须统一。再如,《实验化学》P29“酚醛树脂通常是由苯酚与甲醛反应制得的。在浓盐酸作用下,苯酚过量时,苯酚与甲醛反应可合成线型酚醛树脂。在浓氨水作用下,甲醛过量时,苯酚与甲醛反应得到体型酚醛树脂。”《化学与技术》P59“在盐酸(或氨水)的催化作用下,每个甲醛分子中的氧原子与苯酚分子中羟基邻位(或邻位与对位)上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水,余下的基团彼此结合形成高分子。当甲醛的量较少时,得到的主要是线型酚醛树脂;当甲醛的量较多时,得到的主要是体型酚醛树脂。”两者在得到线型酚醛树脂和体型酚醛树脂的条件描述差异太大,让教学双方都束手无策,不清楚在苯酚与甲醛的比例同时,浓盐酸与浓氨水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六类,不同学科教材中的表述冲突。如,《化学与生活》P50“醛类有机化合物可以与新制的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为主要成分的菲林试剂发生反应,将蓝色的Cu(OH)2还原为红色的Cu2O。”《有机化学基础》中只有CH2—OHCH2—OCH—OH+Cu(OH)2→CH—O+2H2O②CH2—OHCH2—OH绛蓝色Cu5实验操作步骤没有实验结果,相配套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参考书》P80“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条件的探讨”中对此的颜色描述一律为“红色”。我市学生使用的高中生物学科浙科版《分子与细胞》配套实验手册中叙述该物质颜色为“红黄色”。许多高中化学教辅用书引用人教版中该物质的颜色为“砖红色”。颜色描述需严谨,各教材作者编撰不统一徒增学生的困扰。第七类,绘制的示意图示意准确度偏差。如,《化学反应原理》P36“实验表明,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催化剂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增加反应速率的。如图2-10所示,没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活化能加大;而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活化能较小,因此反应速率较大。”《实验化学》P48“催化剂能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如图4-3,Ea、Ea′分别代表有、无催化剂时正反应的活化能),使得具有平均能量的反应物分子只要吸收较少的能量就能变成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所占分数增大,有利于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从催化剂的反应实质而言,催化剂是参与了化学反应的,它与反应物生成了一系列不稳定的活泼的中间产物,使反应物分子活化,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活化的分子继续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产生生成物。由《化学反应原理》与《实验化学》的两张示意图看来,从降低反应活化能而言,两张示意图都表达出了同样的意义,但从有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而言,《化学反应原理》更能示意出反应的实质。我市学生按教学要求一般先学《化学反应原理》,后学《实验化学》,因此有知识学习的程度倒退的感觉。第八类,基础概念的提出位置不尽合理。有些概念通俗易懂,但作为教科书,不能因为简单就不提,或者到其他的后续模块中再提。如,《化学1》专题二、三中不断的提及“钠钾合金”、“镁合金”、“铝合金”等,但就是没有提出合金概念,直到《化学与生活》P86提及“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制成的合金(alloy),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能。”才隐约有些概念的影子能量反应过程图2-10催化剂对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生成物反应物△HEaEa′无催化剂有催化剂能量反应物反应进程无催化剂EaA生成物Ea′A′有催化剂图4-3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示意图6出现。在《化学与技术》P59中提及“合金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但也未涉及概念。从我市的教学安排顺序分析,《化学1》为文理分科前的学生必修教材,《化学与生活》为文科学生会考选学内容,《化学与技术》为理科学生ⅠB模块选考内容之一。因此,作为理科考生或许无法从教材中获知《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考点的官方版本的“合金”概念了。第九类,同一问题的正确但有差异的表述。如,《实验化学》P67“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electrolysis)。”《化学反应原理》P18“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在两电极上分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