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测试试题质量评析张玉彬1江伟2(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化学科518048;2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安托山高中部518000)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施已过两年,在两年的时间里各实验区结合不同模块的特点,在学生学业评价上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模块测试命题方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以笔者为首的学生学业评价课题小组对深圳市各校的纸笔测试试题进行了整理评析,以利于总结经验,相互交流,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教学。本次研究的试题选自深圳市直各学校、区属各学校新课程模块考试试卷共计119份。总体来说,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试题质量和立意较过去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不少试题改变了传统命题的面孔,让人耳目一新,繁、难、偏、怪题在试卷中明显减少,更加关注社会和学生生活,追求学科知识的自然融合,关心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在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考察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试卷在注重试题检测功能的同时,也注重了试题的教育功能,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令人振奋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学校的试题过于陈旧,一套试卷的陈题几乎占到90%,没有任何加工和创新。保持优秀的传统试题是无须置疑的,但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升华,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原来一些试题在试题情景设置、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察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较明显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加以改进和提高。1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各校试卷普遍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且考查形式灵活多样。[例1](某校必修1第27题)下列各种容器,通常应用什么方法清洗?(1)做过碘升华实验的烧杯:(2)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答案:(1)酒精(2)稀盐酸评析:从考查容器的清洗出发考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不是新题,但立意很好。不是单纯考查碘的溶解性、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性质,而是借助于实验方法,既对知识与技能进行了考核,也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核,体现了对化学知识的运用。[例2](某校必修2第5题)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烃类的是A.B.辛烷C.CH2=CH2D.一氯甲烷答案:D评析:例2考查学生对烃概念的认识,答案“一氯甲烷”太过于明显,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搞不懂烃的概念,也可以运用排除法,通过表面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建议调整可选择的答案,例如可以用某些有机物的俗名,像“尿素”、“乙醇”、“甲醛”等。[例3](某校必修2第6题)石油中提取的矿物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1998年6月我国成功地制造出以新燃料作能源的“绿色汽车”,这种新燃料是2A90号汽油B甲醇C97号汽油D0号柴油答案:B评析:例3以绿色化学、环境保护为背景,考查新燃料“甲醇”,背景知识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但该题过于重视识记,缺乏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而且也给了学生很容易的猜测几率。[例4](某校必修2第5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在化学上叫做吸热反应。其原因是A.在化学反应中需要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B.在化学反应中需要降温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C.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D.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答案:D评析:例4是结合Ba(OH)2·8H2O与NH4Cl的具体反应考查吸热反应的原因。A、B答案是判断两句话的正误,根本不构成吸热反应的原因,C、D虽然是形成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原因,但与题干所提出的具体化学反应脱离,造成题干所提到的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例5](某校选修4第22题)在10.0℃和2.0×105Pa的条件下,dD(g)+eE(g)aA(g)建立平衡后,再逐步增加体系的压强(温度维持不变),下表列出了不同压强下反应建立平衡时物质E的浓度:据表中数据,可见压强从2.0×105Pa增至4.0×105Pa,平衡向方向移动,a、d、e的大小关系是;当压强由4.0×105Pa增加到8.0×105Pa时,平衡向方向移动。答案:逆反应;ad+e;正反应。评析:例5是考查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设计了物质状态发生改变的情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第一、第三空的答案,学生在知识点不具备的情况下,猜中的几率有50%(正反应或逆反应),不利于区分不同程度的学生。建议让学生回答出“当压强由4.0×105Pa增加到8.0×105Pa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原因。2从实际情景中选材,考查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不少试卷加强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结合具体的情景,在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例6](某校选修5第16题)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为右图所示,把阿司匹林放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能发生反应的化学键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评析:例6从阿司匹林这种实际物质出发,考查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体现了化学的实压强/Pa2.0×1054.0×1058.0×105E的浓度(mol/L)0.080.200.34O=C—O—HCH3—C—O—O①②③④3质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立意很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查水解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良好的导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学好化学。[例7](某校必修2第8题)下列酒类饮品中,含乙醇最高的是()A、白酒B、黄酒C、啤酒D、葡萄酒答案:A[例8](某校必修2第18题)你认为减少酸雨不可采用的措施是()A、煤脱硫再作燃料B、开发新能源C、把工厂烟囱升高D、多用风能、氢能、核能等答案:C评析:例7、例8两个题都来源于生活社会实际,但例7考查方向不明确。例8结合环境保护,回答减少酸雨的措施,是近几年常见的一种类型的考题。但B、D答案实际上是一样的意思,出现了重复考核。建议可以改为“处理汽车尾气”等其他答案,或干脆改为在主观题中设计一个开发性试题。[例9](某校高二文科班期末考试第13题)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Fe3+)。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A.氧化性B.还原性C.碱性D.酸性答案:B评析:例9设计巧妙,将维生素的还原性和苹果汁的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考查了维生素的性质,又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试题难度不大,但对于文科班的学生还是比较合适的。[例10](某校必修1第22题)在实验室中不慎手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B.FeCl3能使血聚沉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D.FeCl3溶液能血液发生化学变化答案:B评析:例10考查蛋白质凝聚的知识,并不是简单让学生回答盐溶液能否使蛋白质凝聚,而是设计了“在实验室中不慎手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原因,确实非常得当,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3考察学生处理和分析信息能力的试题分析各校的模块验收试卷,框图题、有机信息题、图像题、文字数据题、推断题等传统信息题已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从题干到设问都比较成熟。但对于类似表格数据、统计图、示意图等新型信息题则缺乏经验,命题技巧有待提高。[例11](某校必修1第24题)有右图转化关系(反应的条件未注明):(1)若A是淡黄色固体物质,则B是,(2)若C是淡黄色固体物质,则B是。写出B→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答案:(1)H2S(2)Na(3)2Na+O2=Na2O2评析:例11是一道简单的框图题,涉及H2S、S的燃烧,Na的燃烧和氧化,以及S、BO2ACO2O24Na2O2的颜色。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难度和范围都不大,但却组合巧妙,将物质转化过程与化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例12](某校选修5第25题)已知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转化:物质B是一种可以作为药物的芳香族化合物,请根据下图(所有无机产物均已略去)中各有机物的转变关系回答问题:(1)B、F的结构简式为:GF。(2)写出下列反应类型:CE;EF(3)BC的化学方程式是:(4)一定条件下,能够与1molF发生反应的H2的最大用量是mol答案:(1)-CH2CH2CH2OH,-C=C-COOH,(2)加成反应,消去反应(3)-CH=CH-CHO+2[Ag(NH3)2]OH→-CH=CHCOONH4+2Ag↓+3NH3+H2O(4)5评析:有机信息题引入高中化学教学已有多年,教师们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显得较为成熟。本题首先引入羟醛缩合反应的信息,然后由苯甲醛和乙醛开始发生一系列反应。C的化学式C9H8O2是突破该题的关键,通过C的不饱和情况和B本身存在双键可以断定A、B一定含有苯环,后面的加成、消去、酯化反应也就迎刃而解了。但从B到C,发生银镜反应生成的应该是铵盐,如果生成羧酸,还应该有其他条件,否则从科学性方面显得不是十分严谨。4实验题各校试卷中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设计等。但从总体来看,缺乏创新,缺乏探究和开放,禁锢学生思维,没有及时调整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化学实验考核方式。[例13](某校必修1第32题)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①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③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CH3CHO△①②B银镜反应△H2/催化剂,△GC(C9H8O2)Br2/CCl4△H2/催化剂,△DEFNaOH/醇浓H2SO4△H(C18H20O2)NaHCO3Na2O2—浓H2SO4—石灰水—水ABCDE5④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⑤E中收集的气体是(写化学式)答案:①2NaHCO3=Na2CO3+CO2↑+H2O;②吸收CO2中H2O;③2Na2O2+2CO2=2Na2CO3+O2↑;④CO2+Ca2++2OH-=CaCO3↓+H2O;O2。评析:本题将NaHCO3受热分解、Na2O2与CO2反应,浓硫酸吸水性、CO2的检验以及O2的收集整合在一起,虽然题小,但却涵盖了相当量的实验知识,设计出发点很好,但过多关注的是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是实验装置、操作、现象,如果不是实验题,也可以基本上达到上面的考核要求,既然是实验题,设问就应该多在“实验”方面挖掘。另外,加热NaHCO3的大试管应该明显地向下倾斜,否则会因装置图不严谨,遭到学生的置疑。[例14](某学校必修2第25题)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在加热条件下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反应来制取并收集氯气,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上述反应中,还原剂是⑶实验开始前,某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⑷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在烧杯中加入下列溶液中的一种来吸收残余的氯气,你认为错误的是()A、Na2CO3B、NaOHC、浓硫酸D、水答案:⑴略;⑵HCl;⑶把装置连接好,用手捂着圆底烧瓶,如果在烧杯处有气泡冒出,并且当把手松开时在导管处有水柱形成说明气密性良好;⑷ACD。评析:该题(3)、(4)小题是对实验的考核,分值只占50%,第(1)小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放在实验题中考核是无可厚非的,但第(2)小题在实验题中分析还原剂似乎有点喧宾夺主。第(4)小题,用NaOH溶液吸收氯气是在实验室中常见的方法,那用Na2CO3溶液是否可以?我们认为虽然效果不如NaOH溶液,但也是可以的。答案选ACD3个为错误答案似乎不十分科学。5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发散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