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前221年)一.朝代更替原始社会(-前2070)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禹—桀商(发展)前1600-前1046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三.特征表现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宗法制: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兼并战争;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法家思想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力牛耕、水利工程:芍坡-春秋楚淮河都江堰-战国秦长江郑国渠-战国秦关中耕作方式:千耦齐耘(春秋)-个体农耕(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特点: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合作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作用:使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到明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土地制度:公有-井田-私有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荒田变为私田各国的税制改革商鞅变法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来源:土地兼并(战国后成为最主要来源)奖励军功公田变为私田君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原始:丝织陶器;夏商周:青铜丝织漆器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府垄断,工匠身份世袭。春秋战国:冶炼生铁和钢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世袭—强制劳动—雇募制(唐)特点:原料由官府调拨,产品不入市场,供皇室使用缺乏竞争技术水平高强制劳动作用:为细密分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发展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特点:商品投入市场,孕育资本主义萌芽作用:促进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庭手工业:特点:自给自足、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影响:稳定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原始:物物交换(原始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力发展)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私商金属铸币(金银铜)都会(楚都:郢齐都:临淄)战国:重农抑商原因:A生产力水平低B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C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税收(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社会秩序(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D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通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思想矛盾。过程:战国汉唐宋明清(见必修二)评价: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期: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科技、汉字、文学、艺术、史书、思想)a)科技:A天文:殷商,日食的最早记载春秋,彗星和哈雷彗星在前613年记载于春秋,最早战国,《甘石星经》B数学:春秋,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C医学:《黄帝内经》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扁鹊“望闻问切”四诊疗法D司南b)汉字:甲骨文(商)-金文(西周)-小篆(战国秦李斯)c)文学:《诗经》孔子从西周到春秋中期诗歌,开现代主义先河,是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楚辞,开浪漫主义之先河。d)艺术:戏曲:傩戏绘画:新时期时代,岩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e)史书:《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尚书》孔子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官方文件f)思想:A对自然的认识——神秘代表:《周易》《礼记》(反应等级观念)B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背景:社会处于转型中,表现在经济: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科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士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而礼贤下士。代表: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孙膑(主张见书)秦汉(前221-220)一.朝代更替秦前221-前207楚汉战争前216-前202性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西汉前202-8长安新8-25东汉25-220洛阳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三.特征表现政治: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和发展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秦朝统一:条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秦始皇个人招贤纳士秦的外交政策过程:灭六国、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攻越族(桂林南海象郡)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秦巩固统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土地私有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教育: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愚民政策西汉:发展: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联系加强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秦—建立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考核官吏秦律)西汉—巩固措施(内外朝刺史推恩令郡国并存酎金夺爵赋役之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巩固措施(尚书台)经济: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汉:农业a.修养生息:原因:民生凋敝指导思想:黄老之学结果:文景之治b.重农抑商: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c.田庄经济:特点:自给自足,聚族而居,豪强私人武装,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魏晋南北朝豪强发展为士族)d.租佃制—普遍演变: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原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作用: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e.工具:犁壁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f.水力:坎儿井漕渠白渠g.技术:轮耕、代田法手工业(西汉)煤作燃料冶铁(东汉)水排鼓风冶铁丝国(东汉)青瓷商业:丝绸之路条件:丝织业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新纪元汉武帝反击匈奴,接触匈奴威胁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西域往来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天山南北—中亚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城市繁荣特点: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主要城市: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丝绸之路: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统一货币:汉代五铢钱(汉武帝—唐高祖)文化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原因:在社会转型之中,新兴地主阶级要采取强制手段确立自己的统治;秦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汉初黄老之学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内容:治身(养生)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西汉经济恢复和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要开拓大一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新儒学理论:(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提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政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主流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发展: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科技A.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B.天文学:东汉张衡—浑象仪地动仪地圆说C.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D.医学: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文艺汉赋:司马相如乐府诗:代表《孔雀东南飞》特点:语言通俗,反映人民生活书法:秦篆汉隶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魏晋南北朝(220-589年)一.朝代更替三国(220-265)魏曹丕洛阳265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21-263)蜀刘备成都263魏灭蜀(222-280)吴孙权建业(今南京)280西晋灭吴,完成短暂统一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西魏—北周(灭于隋)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隋(581)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三.特征表现政治①朝代更替频繁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影响:抑制土地兼并。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三长直属州郡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⑷迁都洛阳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经济农业: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手工业: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白瓷(南北朝)商业: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思想:A.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B.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文艺: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代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文学:骈体文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