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人民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考点导航1.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知识梳理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过程:高速优先在重工业;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聚焦1.“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2)政治: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遭到破坏;(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是经济高速增长,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3)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了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了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4)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典例诠解[例1](2006·武昌)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上确定的农业集体化方针,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不包括()A.暂时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B.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长期滞后C.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积极性受挫D.打退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参考答案]D[例2](2006.全国)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参考答案]C闯关训练选择题:1.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提出工业化方针④实行农业集体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④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B.优先发展轻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D.到1937年基本实现3.1936年所以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主要是因为()A.它宣布苏联为社会主义主义国家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它规定了民主自由权利D.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苏维埃4.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客观原因是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国内经济文化落后③集中发展重工业④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⑤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5.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B.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D.使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6.对“斯大林模式”关于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高度集中,破坏了民主集中制②苏维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政权的权力机构③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导致没有了民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7.下列有关苏俄与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推行的政策分析正确的是()A.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完全相同B.对私人资本都采取了赎买政策C.两国在一段时间内对资本主义都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为国家服务D.两国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8.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A.片面的优先发展重工业B.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D.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9.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写道:“我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部作品出现的背景是①英、法、美、日派遣军队进攻苏俄②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③在经济领域采取非常措施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综合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二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毛泽东选集》请回答:(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举例证明你的观点。(2)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苏联采取这种途径有何必要性?(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创新题11.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考点导航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知识梳理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工业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苏联解体对苏联改革的认识:重点聚焦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主要内容:(1)经济:①农业(突破口):a、扩大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c、垦荒和种植玉米。②工业: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影响:(1)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主要内容:(1)上台之初,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2)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①指导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②改革方式: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③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失败原因:(1)客观:体制僵化,矛盾深化,阻力很大。(2)主观: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③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④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典例诠解[例1](2004年·广东)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参考答案]B[例2](2006年·福州)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领导人的政策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列宁直接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B.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经济建设,使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C.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重工业领域,缩短和美国的经济差距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参考答案]C闯关训练选择题: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2.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是()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C.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D.推行新经济体制5.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是在维持原有经济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B.后者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C.前者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D.两次改革都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6.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①这是由于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高速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6.57.85.74.33.6——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长期争霸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9.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病B.与美国的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综合题: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1990国民收入8.7%6.1%7.7%5.7%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5%——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