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主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随着夏朝——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出现;商周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宗法分封制;秦朝时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后历经两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相权和皇权之间的两大矛盾,其矛盾冲突直接影响了古代王朝、政权的演变。本单元包含着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知识体系】一、分封制(夏商--逐渐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1.目的:为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3.诸侯的权力义务: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同时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4.影响:加强的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渐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二、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突出特点),注意区别大小宗。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姓氏),有利于以德治国和祖国统一,但过分强调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和平等权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所强调平等和法制的意识有些背离。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1.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概念:中央集权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完全等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指最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式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机密结合的。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形成:①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高无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③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制,春秋始,秦始皇,广推行;),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早县比郡大),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与行政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影响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注意: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相同点: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不同点:①官员产生方式:前者由皇帝直接任免,后者由世袭产生②官员权力大小:前者受到很大限制,后者拥有很强的独立性③影响不同:前者由于地方权力过度削弱,从而导致统治者独断专权;后者由于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容易导致地方的分裂割据。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汉——元)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地方)①汉代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②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③北宋的地方分权④元朝的行省制度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相权)①汉代的中外朝制度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宋朝对相权的分割(“一参二府三司”)④元朝的中书省(“一省二院”)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①两汉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在中央,依据是品行、才德)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权力在地方,依据是门第祖望)③隋至清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归中央,依据是考试成绩)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未中断。2.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选官标准越来越公正、科学、客观。3.人治高于法治,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制度中。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八、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票拟权。监察:地方设按察司。2.清朝中央: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雍正帝时设军机处(目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权限:上传下达。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高考例析】1、(2011年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2、(2011年山东卷·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3、(2011年广东卷·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4、(2011年江苏卷·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5、(2011年江苏卷·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中央节制阅读材料,完成习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