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1、阶级条件(1)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2、思想干部条件(1)1848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俄国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3)从19世纪开始,中国人就零星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1919年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3、组织条件1920起,全国各地建立起多个共产党早期组织。4、共产国际的帮助(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近代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抗争探索,但因这些阶级都有局限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所以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历史自然地将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3、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内容:(1)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2)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选举陈独秀为书记。5、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体现在:(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3)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4)新的奋斗目标:中共一大提出的实现共产主义(四)、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1922年7月2、地点:上海3、内容:(1)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党的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五)、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国共第一次合作1、时间:1923年6月2、地点:广州3、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与国民党党内合作)(六)、北伐战争1、时间:1926年7月2、进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3、结果:(1)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七)、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2、地点:南昌3、人物: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人为领导的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农村包围城市1、背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失败。2、结果:(1)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3)意义: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九)、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建立(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时间:1931年11月2、地点:江西瑞金3、会议: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4、内容:(1)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2)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十)、一二·九运动1、时间:1935年12月9日2、地点:北平3、人物:学生4、领导:中国共产党5、口号: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6、结果: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7、意义:一二·九俊东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十一)、红军长征1、原因: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日益恶化。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3、结束:1936年,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在人类战争史上写下传奇篇章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十二)、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地点:贵州遵义3、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4、内容:(1)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2)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3)改组中央领导机构(4)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5)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5、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三)、《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西安事变背景之一)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号召各党各派抛弃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四)、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背景之一)1、时间:1935年12月25日2、地点:陕北瓦窑堡3、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4、内容:(1)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2)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十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共第二次合作1、进程: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等赴西安,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2、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十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3、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4、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5、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党外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十七)、平型关大捷1、时间:1937年9月2、背景:日军侵入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3、结果: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东北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4、意义: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十八)、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1、时间:1945年4月2、地点:延安3、内容:(1)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2)新党章:“中国共产党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3)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4、意义:为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十九)、《对日寇的最后一战》1945年9月,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展开广泛的进攻。(二十)、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3+1)“3+1”即“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战役名称时间解放地区意义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起东北全境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1948年11月6日起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起华北全境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起南京、上海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意义: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开始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二十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2)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名共和国。(3)定都北平,改名北京。(4)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4、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二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抗美援朝战争1、开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2、结束: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二十四)、土地改革1、进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意义: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依靠在土改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十五)、一化三改造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把是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二十六)、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提前完成,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二十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时间:1954年9月2、地点:北京3、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意义: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二十八)、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1956年9月2、地点:北京3、内容:(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2)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发展方针。(二十九)、三面红旗1、概述: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大跃进”运动和以强调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城乡展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成为指导这一时期工作的“三面红旗”。2、结果: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全部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3、意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强烈愿望。但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导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严重失误。(三十)、文化大革命1、开始: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2、结束: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