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编稿老师:石国鹏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陈敏【教学内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本内容概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垄断成为列强的本质特征。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纷至沓来,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在华资本输出,并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其对华政策开始独立的转折性标志。为使中国免于被瓜分的厄运,挽救这场空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变法运动。但是,由于戊戌变法严重触动了封建守旧派的利益,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迅速失败。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宗教文化的侵略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侵略一起逐步加深的。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风俗文化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当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尖锐的时候,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并迅速席卷了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引发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义和团运动被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重点难点解析】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评价: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装扮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借孔子的名义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其原因是:(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植根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阻力太大;(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不高,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仓促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此,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总之,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2.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同维新变法运动的内在联系: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论文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发起的“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开办学堂建立团体,创办报刊等活动使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领导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实际上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而康有为在北京发起保国会、及其影响下的保浙会、保川会等的成立,则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君主,为什么会赞成资本主义性质的戊戌变法?分析:首先,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所以要变法图强。其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经过沉痛的反省,光绪帝认识到祖宗创立的政治制度已经不合时宜,弊端百出,必须坚决革除弊政,其中一些想法与维新派不谋而和。最后,当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帝党”和“后党”两大官僚集团。1889年,光绪帝名义上开始新政,管理国家大事,但实权仍操纵在西太后手中,光绪想借变法之机,从西太后手中夺取实权,改变傀儡地位。4.怎样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分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条件下,义和团感受到亡国的危险,认为这种情况比国内的封建压迫更严重,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这种反帝爱国的性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卖国本质缺乏科学的认识,这使义和团一度受到封建势力的控制和利用。与此同时,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侵略势力和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盲目排外。这也是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5.义和团运动的评价问题: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可以看作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失败的背景下,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旧式的革命运动,不过这场运动突出反映了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以之为运动的主导方向,这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的以前的历次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出自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义愤,表现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关系的能力。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级分散、落后、狭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他们也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击,进行了一场盲目排外的运动,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具备任何先进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农民阶级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可能成为自身的解放者。6、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抗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他们都曾深入参与洋务运动,在此过程中发现洋务运动舍本而逐末的特征,并因此呼吁进行政治改革。但是他们身处运动早期,自身封建残余浓厚,而且影响力很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此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帝国主义国家对华的侵略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有了重大的发展。他们全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把抵御外来侵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的政体改革等结合在一起,并假托孔子改制进行宣传。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结合在一起,是康梁维新思想的理论特征,但同时也表现出这个理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思想的不成熟。【习题分析】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之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应诏统筹全局折》具体内容的全面掌握的情况。康有为在这份奏折里向光绪皇帝提出了确定维新变法政策、选拔人才、改革中央政权机构三项主张及各方面实施变法新政的具体建议。而一个政党的施政纲领指的是该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做法。所以答案A才是这份奏折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的原因。其余三个答案都是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来的,与答案A相比,它们都不能是正确答案。答案:A。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A.签约国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C.京津军事要地尽为外国占据,清政府被解除武装D.清政府必须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分析:是一道程度性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解析能力。学生首先应该准确定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并回顾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简单过程,然后比较所给出的四个答案。答案A首先可以排除,因为它只是《辛丑条约》形式上的特点。答案B是《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款的延续和扩大,但其本质没有改变;答案C是纯粹的军事措施,是帝国主义列强采取的对华军事威慑的手段,固然比以前诸条约危害更大,但与答案D相比,仍然不能称这个“最”字。答案D意味着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此前,清政府虽一再对外来侵略妥协退让,甚至与之勾结镇压农民运动,但尚未完全沦为傀儡政权。因此这一项才是《辛丑条约》迥异于以前诸条约之关键所在。答案:D。【高考题萃】1.(2007全国文综一)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解析】D。题中所给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有关,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2.(2007全国文综一)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解析】C。英国人赫德从19世纪60年代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路牌由外文书写表明此时北京城由洋人统治,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项,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曾对北京城实行分区占领。3.(2007江苏历史)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解析】C。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4.(2007上海历史)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解析】D。此题考查对文献的释读能力。从慈禧的话中可以得知有进攻外国使馆的情节,主角自然是义和团。【在线测试】1.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A、抵制外国资本输入B、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2.下列主张中突出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时代落后性的是A、扶清灭洋B、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C、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D、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3.下列既参加了甲午战争又参加了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将领是A、聂士成B、丁汝昌C、邓世昌D、刘步蟾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是A、总理衙门的设立B、《辛丑条约》的签订C、《南京条约》的签订D、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赔偿巨额白银B、严禁中国人民反帝C、拆毁大沽炮台D、划定“使馆界”6.康有为在广州开办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学堂是A、时务学堂B、万木草堂C、同文馆D、广东水陆师学堂7.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A、山东B、河南C、直隶D、京津8.揭开义和团运动序幕的事件发生在A、1897年B、1898年C、1899年D、1900年9.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采取的侵华政策是A、变更中国国体B、分割中国领土C、扶植满清王朝D、直接统治中国10.“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袁世凯的告密B、光绪帝被囚禁C、顽固派的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11.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堂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12.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翼(指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因而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与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主张不满,开始转向革命13.辛酉政变和戊戌政变的相似之处是A、均是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B、均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C、胜利者均得助于外国势力支持D、政变发动者均达到了预期目的【答案与解析】答案:1、C2、C3、A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