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①·政治文明历程东浩学院·2011年7月第一部分导言1、历史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在此完。2、清朝皇帝顺序(理解):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就是远古社会的部落酋长。商朝时期,最高的统治者称王。王得直接权力控制范围虽然不够大,但是能够支配各个方国的地位却已经建立起来。官僚队伍、军队、监狱等一系列制度开始出现。到西周的时候,各项制度更加完备。周王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基础解读】一、夏商制度的确立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夏朝2、夏朝“两个出现”:①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②从夏朝开始,就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3、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4、商朝主要政治制度: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与外服(对附属国的管辖);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特点: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二、西周“封邦建国”与宗法制度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民族,起初生活在今陕西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西周建立以后,经历了短暂的社会动荡。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实行分封制。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异姓功臣、同姓王族、先代贵族。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使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力役)、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⑦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二者关系相互对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叫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弟为小宗)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些违背。)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基础解读】一、群雄割据时代的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也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不短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将一些弱小的国家吞并。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各个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一些方面进行改革。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贵族韩、赵、魏三家合力灭掉专擅国政的知氏,不久将晋国瓜分。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纷纷进行改革变法。著名的变法有: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100多年的角逐,统一了六国。二、秦的统一与秦朝的政治制度(家天下)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2、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基本内涵: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③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中央官制与郡县制:(1)中央官制:①三公:丞相是皇帝的助手,位居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是没有实权。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有了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5、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沿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注】(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演变过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从秦汉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其演变特点是:(1)分封制和宗法制(2)中央集权制度2、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4、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1)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社会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消极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影响(1)原因①政治上: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③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基础。④教训:吸取了西周实施分封制而导致春秋时期分裂割据的历史教训。(2)影响①积极作用: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此外,对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华夏民族为主体得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且不断完善。②消极作用: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6、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1)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用“杯酒释兵权”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设“三衙”统领禁军。(2)强干弱枝,守外虚内。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禁军。(3)分化事权,相互牵制。(4)重文轻武,加强监督。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基础解读】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初郡国并行制:①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②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后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①收精兵: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分归互不同属的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但是发兵权归枢密院,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②削实权:在州郡长官一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③制钱谷:地方财政大权归附中央,除了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京师。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4)宋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然而,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5)元朝的行省制:①实施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②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③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朝初年,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劝。(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②评价: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