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三、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前1046--前771)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2、宗法制1)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体系——大宗、小宗相对5)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注意: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1、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B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C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表现:A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3.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4.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5.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6、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三、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中唐设枢密院)二、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三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举荐和征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到唐代日益完善意义: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日益成熟,为官僚体制提供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四监察与谏议监察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明清达到高峰有都察院,设监察御史谏议隋唐的门下省,宋代的谏院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低效现象,但作为常设的制度可整顿吏治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总评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非此不足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保持基础稳固,这两个方面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西汉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2、解决:A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B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3、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二、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四、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二)内阁的演变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六、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B.C2000-B.C1700年)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是其标志。米诺斯宫识图2、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卫城,王室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二、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三、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1、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2、殖民扩张:A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B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3、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A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B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理解)4、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一、民主里程1、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2、走上正轨: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3、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扩大公民人数,陶片放逐法)4、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二、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B.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C.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三、意义和局限1、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民主有利于①正确决策②修正错误③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④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2、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最大局限)。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从共和国到帝国1、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2、贵族共和制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理解:贵族不断让步),有权否定元老院的决议3、帝制(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B戴克里先——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君主制。二、《十二铜表法》1、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2、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3、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三、查士丁尼法典1、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3、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B.C.286罗马阿奎里亚法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一、《大宪章》1、原因:英国国王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1、目的:限制王权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与罗马法密不可分,很多国家立法均以罗马法为基础,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三、责任内阁、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2、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3、两党政治:(19世纪初时英国王还可能按自己意愿选首相和内阁大臣)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四、英国君主立宪制1、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2、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联邦宪法1787宪法1789正式颁布1、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识图:费城自由钟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坚持分权制衡3、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4、评价:A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它创立的联邦共和政体至今行之有效。B根据这部宪法美国实行联邦制体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二、联邦制度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三、两党政治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法国一、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2、《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