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二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一、选择题1.(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13题)《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解析】根据题干《国语•晋语》反映的时期应该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牛耕技术并未广泛推广,因此人们的思想对新技术还未认同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答案】D2.(2012•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11题)《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描述的是曲辕犁,根据这一史实分析,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答案】D3.(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13题)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A.诸侯争霸的中心B.政治中心所在地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原地区平原多利于农耕,生产工具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C项中铁器和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之平原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答案】C4.(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6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期孙叔敖在楚国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本题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李冰兴修的都江堰。【答案】C5.(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22题)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本题回答需要注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关键信息点。分析各选项可以理解到,只有B项“黄牛过河各顾各”反映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主要反映施肥对农业丰收的作用;C项说明秧苗生长良好可望带来丰收;D项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概括,ACD三项都没有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6.(2012•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10题)《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业”“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答案】C7.(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6题)《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A.广泛使用铁器B.农业非常落后C.重视精耕细作D.自然灾害严重【解析】从材料“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不正确;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危害,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的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8.(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6题)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关键信息:成形期。铁犁牛耕始春秋战国,汉代广泛推广等过程。曲辕犁为唐代。【答案】B9.(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13题)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经农业经济。关键信息: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从铁制农具的种类来看,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ABC无从体现。【答案】D10.(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24)《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解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答案】C11.(2012•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3题)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封闭性B.分散性C.连续性D.脆弱性【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莩”等,可了解到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失去财产、破产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答案】D12.(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4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知识点。题干反映从西周的一人耕种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并耕种百亩,这种变化说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原因,则是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注意:战国,排除③,④项应是汉代。【答案】A13.(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15题)“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人们经商意识强B.远距离长途贩运盛行C.珍奇珠宝是主要交换产品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和问题描述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应该是自然经济,春秋时期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答案】D14.(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2题)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答案】D15.(2012•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1题)《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家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铁器使用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铁器大大提高耕作效率,故①正确;铁器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故③正确。“工商食官”是奴隶社会的,故④不正确。【答案】C16.(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15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解析】考查古代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说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但须注意的是商品经济是存在并发展的,因此,A项与现实不是很符合,BCD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正确选项为A。【答案】A17.(2012•西安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25题)古代农业社会中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区别是()A.是否拥有土地B.是否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C.拥有土地多少不同D.经营方式不同【解析】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拥有土地,他们都拥有土地,排除A。都需要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地主将其转嫁给租种自己土地的佃农身上,排除B。二者拥有土地多少的确有不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二者的区别在于我国封建地主主要采取分散租佃方式经营其土地,佃农是地主土地上的主要劳动者。而自耕农经济指的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D18.(2012•江苏盐城摸底•1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解析】由材料“千耦其耘”可判断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答案】C19.(2012•浙江慈溪高三期中•22题)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扛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解析】根据佃农比例超过自耕农,可以反映出是租佃关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再根据工人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该理解为是明清时期江南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应该选择D。【答案】D20.(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5题)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21.(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5题)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本题考查了初税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根据所学,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这一制度从律法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B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答案】A23.(2012•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