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小高考复习资料之《必修123》重要线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州市武進區洛陽中學2013年高二學業水準測試歷史學科復習提綱之重要線索2013年2月-1-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线索一、政治制度:㈠、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1、奴隶社会:〖夏朝确立,商朝发展,西周鼎盛,春秋瓦解〗(BC2070年~BC476年)⑴王位世袭制:夏禹死后,夏启继承王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⑵分封制:分封措施。诸侯的义务。诸侯的权利。⑶宗法制: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王位、侯位;其他儿子为小宗,接受分封,受大宗领导。2、封建社会:〖战国(确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晚期)〗⑴君主专制: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官制: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唐三省六部制→宋中书门下、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加六部→元中书省加六部→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清设军机处。⑵中央集权:地方官制:秦郡县制→汉郡县、封国并存(→“推恩令”)→元行省制。⑶选官制度:秦军功授爵制→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清末科举制。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仿行西方民主制度⑴戊戌变法: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目标,但没有成功,促进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⑵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制。4、新中国(1949年以来):人民政权、民主制度、法律制度(三个方面)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9月,人民政协通过《共同纲领》;10月1日,开国大典。⑵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1954;1956;19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1949年《》;1954年《》;1984年《》。⑶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㈡、西方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1、奴隶社会: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改革,奠基;改革,形成;改革,顶峰。影响。⑵罗马法:《》成文法诞生;共和国时期法→帝国时期法。影响。2、资本主义社会:⑴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政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议会权力超过国王权力,国王“统而不治”。18世纪早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对负责,内阁首相掌握权、权。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席位增加,为巩固工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德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德国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议会无实权。美国1783年独立。《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法国1789年大革命爆发,经多次反复,直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才结束帝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实行民主共和制,立法权属议会,行政权归总统。⑵国家结构形式——美国和德国实行联邦制。特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常州市武進區洛陽中學2013年高二學業水準測試歷史學科復習提綱之重要線索2013年2月-2-3、社会主义制度——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⑴马克思主义诞生:根源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意义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⑵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革命措施。意义、性质、地位: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理论到实践),即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⑶十月革命胜利:1917年11月7日,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支持和帮助下,东欧8国、亚洲4国、1959美洲古巴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从一国到多国)。⑸曲折发展:曲折:20世纪50到80年代,苏联、东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都出现了曲折和动荡,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的最巨大的挫折,但社会主义事业并没因此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发展:以中国为代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在健康发展。二、近代中国(1840~1949):屈辱史、抗争史和革命探索史㈠屈辱史和抗争史:背景: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工业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开拓商品市场。1.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割赔开埠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关天培、海龄等清军爱国将领英勇抵抗,以身殉国;三元里人民自发进行抗英斗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半殖半封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同时也反侵略,但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和共同剿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垄断资产阶级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割赔开埠开厂内地税,半殖半封程度大大加深。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4.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欲变中国为殖民地。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辛丑条约》赔划拆驻惩禁设,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却遭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和联合镇压。背景:1929~1933年空前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日、意法西斯政权,大举对外扩张。6.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卢沟桥事变开始,战略方针速战速决,妄图;滔天罪行;1945年8月15日,日本。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全民族抗战(此胜利之根本原因)。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是中流砥柱。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其中有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意义:是胜利;增强;是部分,贡献;提高。注:其中,日本参与的侵华活动: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一战前后、全面侵华。注:其中,攻占北京的侵略战争:1860年联军、1900年联军、1937年侵略军。常州市武進區洛陽中學2013年高二學業水準測試歷史學科復習提綱之重要線索2013年2月-3-㈡革命探索史【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朝田亩制度》思想,《资政新篇》最早的方案。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或1911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纲领是,高潮是起义,成果有政权、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内容意义;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结果。【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1923):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共诞生,形成先进政党领导,明确革命目标任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1923)。2、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1924~1927):合作原因,合作标志,政治基础新,革命高潮,成果,结果。3、国共对峙十年(1927~1937):开始标志,革命道路,新的理论,斗争内容、、;红军长征(1934~1936):原因,前期,历史转折,结果。4、抗日战争(1937~1945):统一战线,中共抗战路线,革命军队,开辟战场,战略方针,主要战役,结果,意义。5、解放战争(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揭开序幕);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三、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1、民主政治建设:建国初(1949~1956):人民政权的建立:;三种制度的创建:、、。曲折(1957~1976):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新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制方针;修订宪法;基层民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宪法:、、。2、祖国统一大业: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提出方针。构想:80年代初提出构想。内容。香港回归:标志;原因,意义。澳门回归:标志。两岸关系发展:大陆对台政策方针和平统一,停止炮击,一国两制,提倡两岸三通。发展三阶段:80年代,打破隔绝:1987年;90年代,历史突破:1992年;21世纪初,新的突破:2005年2008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合作(-)→对峙(-)→合作(-)→对抗(-)→对话(-今)。中国共产党军队名称变化: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共参与或领导的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常州市武進區洛陽中學2013年高二學業水準測試歷史學科復習提綱之重要線索2013年2月-4-3、外交斗争:外交建国初(1949~1956)70年代新时期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奉行的外交总方针。〗政策“另”、“打”、“一”、“团结各国人民”。调整中美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关系对外开放;反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提出,外交政策成熟标志,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外交成果1950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地位);1955年,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方针。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正常化;1972年建交;掀起一股建交热潮;意义:打破外交僵局。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举例)四、世界格局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化。)1、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早期殖民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航线商路,成为最主要的殖民国家和海上强国。2、1588年,英西“无敌舰队之战”,西班牙衰落,英国成为海上强国,开始大举殖民扩张。17世纪上半期,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大举殖民扩张,成为全球性的殖民帝国。3、17世纪中后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英荷战争,荷兰战败,失去霸主地位。18世纪,英法战争,法国战败,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开拓市场,巩固世界霸主地位。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美国、德国工业生产超越英国、法国,瓜分世界。一战后,英法相对削弱,美国政治影响大增。美国和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中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相互竞争的局面出现。5、二战后(20世纪40~50年代),世界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原因:西欧、日本普遍衰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军事政治力量强大。过程: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划分世界版图,两极格局基本框架形成(初步形成);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苏联针锋相对,“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影响:世界形势紧张动荡,朝、德,朝、越,古巴;也避免了新的。6、20世纪60~80年代,两极格局内部,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原因和表现:走向联合,迅速成为经济大国,运动兴起,日益强大。同时,作为两极的和相对衰退。7、2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