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牛耕和铁犁:出现:春秋战国汉代:普及全国(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的犁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朝时期: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2.古代水利工程典范: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上,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所建;秦朝开凿灵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现今流行于新疆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井田制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逐步瓦解。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和自耕农(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土地私有)北魏到唐朝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国家将国有土地按人口年龄分给无地农民耕种,农民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并向国家缴纳租庸。4、春秋时期的铁器牛耕,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不再是集体耕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时间:春秋战国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2)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2)生产特点: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4)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纺织业: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汉: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⑤宋: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棉花种植的进一步推广⑥元:著名棉纺织家:黄道婆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⑦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鼎盛:苏、杭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2)冶炼业:A、冶铜:商周:繁荣时期,代表: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B、冶铁: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③汉代: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革命性变化: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C、炼钢:①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②魏晋南北朝,灌钢法(3)制瓷业:原始社会:烧制陶器。出现彩陶。东汉:成熟,能制青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北方白瓷代表。宋:制瓷技术大放光彩,最著名景德镇。元朝景德镇成为中心。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阶段朝代表现和特点兴起商、周商人出现和商业兴起;“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打破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出现大商人初步发展秦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进一步发展隋唐①农业、手工业、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商业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③出现柜坊和飞钱。空前繁荣宋元①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②商品种类增加。③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④商税成为宋朝重要税源。⑤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新阶段明清①城镇商业依然繁荣②农副产品大量入市。③长途贩运发展快,商帮形成—晋商、徽商。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宋以前宋以后时间按时开市闭市时间打破2空间市坊分开市坊界限被打破管理市长严格管理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①出现时间:战国商鞅变法中,最早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②基本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③影响:积极:封建社会初期,1、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消极:明清时期,1、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2、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①概况:明朝初期,明太祖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下令实行“海禁”。清朝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厉行海禁。乾隆年间,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②含义:严格限制中外交流。③影响:闭关锁国政策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2、与世隔绝,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明代中后产生清朝缓慢发展)(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②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③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④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自然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3、影响:积极: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市场)消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民族工业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诱导(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选择在沿海地区?A沿海和沿江地区最早受列强侵略,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自然经济解体较早;B外商企业最早在沿海沿江地区建立,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建立;C近代工业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便于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和引进机器设备。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天津贻来牟机器磨(3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4)特点:资金少,规模少,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因此,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依赖又有矛盾。(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5)影响: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洋务运动(19C.60---90年代)1、背景:3、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特征:初步发展(2)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3)原因:A、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驱使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①了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②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中心:由上海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2.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7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快速发展(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3.国民政府后期(1937——1949)抗日战争事情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3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原因: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不要求)1.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过程:a.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采用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变革)2.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2)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失误表现: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失误原因:中共“左”倾错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又急于求成。(2)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我国1959—1961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文革有两个时期经济在恢复;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A、“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国民经济陷入混乱的表现: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底(2)内容:A、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C、经济上: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时间:1978年起(2)开始省份:安徽、四川(3)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管理体制、农业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公有制)(4)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中央肯定,使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A、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改革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意义: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经济特区:1980年起A、五大特区: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市”珠海在广东省汕头——厦门-----在福建省海南——最大的经济特区,1988年创办B、意义: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1990年意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