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Ⅰ.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主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3、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定都镐京1、分封制: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意义: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大、小宗体系。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弟为小宗。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实质:不仅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3、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二、秦朝的统一1、建立: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历史条件:客观: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主观:嬴政的正确决策。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2)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太尉(3)地方:废分封,置郡县(4)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5)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6)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朝代中枢权力体系职能(作用)备注秦朝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建立西汉武帝中朝决策,与丞相制衡巩固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权力分配未定型隋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同唐朝完善唐中书省起草诏令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军权(发兵权)财政,长官”计相”加强,相权再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元中书省下设六部发展明废丞相,设内阁丞相制度被废除顶峰三省六部保留,无实权清军机处跪奏笔录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小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朝代制度备注影响(作用)西周“世卿世禄”贵族世袭土地、人口、职务、待遇战国、秦、汉军功爵制商鞅变法汉武帝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察廉、举孝。地方每年推荐人才。征辟指: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不定期,政府向社会招聘。扩大官僚队伍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团体。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前期标准家世资力和个人行能,后期看门第高低三年一次前期积极,后期重家世轻才德,累世公卿,门阀政治。日益腐败。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门第高低隋开创分科举人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举人隋炀帝设进士,以策取士唐完善科举制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进士与明经,后期经文并重,理学主导。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是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明、清发展八股取士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八股文。束缚人们思想,弊端更多,不得不废科举兴学校。第2页共5页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职能朝代部门名称备注监察官员秦御使大夫监察百官汉御使府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刺史——监督郡国长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谏议——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隋唐门下省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宋谏院独立的谏官机构谏议机构取消明清中央“科道”督察院——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业务,分监察御史之权地方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意义: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总结评价: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点。秦代:丞相制度汉代:中朝制皇帝皇帝御使大夫丞相太尉中朝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决策)(执行)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皇帝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起草)(执行)(封驳审议)(宰相)(军权)(财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皇帝皇帝中书省(丞相)军机处(跪奏笔录)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汉朝1、汉高祖刘邦的措施: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危害: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2、汉景帝措施: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削藩”建议-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七国之乱:p10(起因、过程、结果略)3、汉武帝的集权:①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②影响:p11。二、唐朝:安史之乱――后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三、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2、社会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四、北宋:960年1、措施――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削实权: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知州;派文臣了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到京师。2、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造成“三冗”、“积贫积弱”的局面。五、明朝:(空前强化)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制度原因: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验教训②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乱政③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更稳定。目的:加强君主专制。过程:A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B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C1380年下令裁撤中书省2、设内阁(殿阁大学士→内阁→权力增大)。七、清朝:(顶峰)设置军机处1、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军机处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只能跪奏笔录。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单元规律性知识或认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具体分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原因:①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②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以维护;③历史传统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⑤统治者个人权力欲望。第3页共5页(2)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和地方的矛盾(3)趋势:①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②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4)影响: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消极: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概念: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代表: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象形文字。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君主制国家、王宫、卫城、王室墓陵、线形文字B。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200年-前900年,共300年。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异同点相同:都出现君主制;都出现了文字;建筑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不同:以米诺斯宫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没有城墙和防御工事;以迈锡尼、梯林斯和派留斯为代表的迈锡尼文明都把宫殿建于山丘顶部,环绕坚固的城墙,艺术作品多与军事题材有关。二、古希腊城邦1、概念: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2、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主。3、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多山、地少、靠海——有必要殖民活动航海业和海军的发达———有能力影响: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治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4、政体类型: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城邦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政体演变过程1、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2、贵族制:任期制、选举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3、民主制:确立过程:A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准备了条件;B前594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内容P25略)。C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二、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体现: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为了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制订了辩论的章法)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休会期代使权力,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实行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有资格当选)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其终审。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